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作为中国军旅文艺理念的主要宣传形式之一,其作品在表现形式与动作韵律方面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为主,并以戏曲舞蹈中的翻、转、腾、挪与太极动律作为其动作表现的主旨。其形式注重动律与韵律的结合,以寸劲的爆发与眼神的运用来对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以此来彰显作品当中人物的阳刚与雄壮之美。当今的中国军旅舞蹈艺术是在凝聚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艺术精华之后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本文所着重介绍的便是中国军旅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借鉴。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当代舞蹈工作者在重新发现与利用古代舞蹈审美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舞蹈种类。20世纪50年代,在对戏曲舞蹈资源进行提取与整合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材,提炼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语汇,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小型舞剧《盗仙草》、大型舞剧《宝莲灯》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在内容及形式上均有扩张,主要表现为:对历代古舞的创造性恢复以及对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的发掘;改“身段”为“身韵”,强调古典舞语言的抒情性和写意性;除继续挖掘原有戏曲舞蹈资源外,目前,中国古典舞被学界认可的派别主要有四种:一是李正一与唐满城创始的身韵戏曲学派。二是由孙颖开创的汉唐舞学派。三是由高金荣主持的敦煌舞学派。而第四种是诞生在苏州马家钦创始的昆舞学派。中国舞坛将这四种学派并称为“中国古典舞”。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古典舞”主要以由李正一与唐满城开创的身韵戏曲学派为主。
戏曲学派的中国古典舞,完美地融合了武术与戏曲表演中的形态与神情,特别注重眼神与身韵技法的运用,强调呼吸与身体的配合,其形态动作与神情流露同时赋有刚劲与唯美感。其独有的东方古典气质令人沉醉,戏曲派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包括身韵、身法、技巧三大体系。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主体,每个演员对古典舞韵律、韵味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导致不同人在表演同部作品时的风格与神情也会产生差异,韵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刚劲与唯美。身法是古典舞的外在体现,他传承于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形象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主旨。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内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身韵的真正内涵。而如今军旅舞蹈艺术所奉行与表现的主旨也正是传承于此。
军旅舞蹈艺术,主要以弘扬“主旋律”反映当代军人气质与核心价值观为首任,是一种彰显军人形象及军队生活的特殊宣传手段。以精、武为题材的古代军队舞蹈作品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纪功象武”。作为古典舞与当代军旅舞蹈艺术的前身,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当时的君王及领主歌功颂德,以彰显其特殊的功绩与事迹,主要以战场厮杀与整编训练为题材,表演者基本全为真正的兵士,通过不同的阵型变化与错综复杂的队列穿插,来体现其训练有素的气魄,并衬托出那个时代威武雄壮的军人气质,以反映当时战场的宏大、壮烈。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在周代包括《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在内的“六代乐舞”,其中,《大濩》相传就是商汤时期用来重现战场厮杀与士兵格斗的舞蹈。而《大武》则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商纣”为题材的纪功舞蹈。在古代所有展现军队士气的舞蹈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与宋、元时期戏曲艺术中的“武舞”,武舞又分为“古武舞”与“古文武”,“古武舞”既《舞蛮牌》其较为有名的包括《秦王破阵乐》与《兰陵王》,而“古文武”便是《舞三台》与《调笑》。其艺术形式最接近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不论是在风格特征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军人在训练及作战中所应具备的气质与形象。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中就曾记载:“为国家者,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由此可看出,这些具有远古军队特征的军队舞蹈,对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定位与发展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一、军旅舞蹈艺术在训练方面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借鉴
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创作题材,主要以反映部队生活与体现军人形象为主体,注重整齐划一与阳刚、雄壮之美的体现。于是在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同时,其气势与气场的完美体现,便是最佳的衡量标准。“武舞”作为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前身,在表现形式方面虽与当今的军旅舞蹈艺术异曲同工,但两者在本质上又各有不同。“武舞”主阵,而军旅舞蹈艺术主士。其中阵乃阵势、士乃士气。不过,尽管二者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在其本质方面却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古代的“武舞”与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都十分注重势与气的体现,而军营生活与军人形象又是其塑造的核心。由此,为了演绎气势磅礴,且内容宏厚的军旅舞蹈作品,就必须从其基础训练入手,以基本训练作为作品展现的根基来进行剖析。
军旅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体系,从广义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为基本训练体系的身法训练,其主要以锻炼演员的“精、气、神”为主,为军旅舞蹈作品中所需体现的阳刚与气势打下基础。二是以西方芭蕾舞作为大课形式的训练体系,其主要以锻炼演员的气质与形体质感为主。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在军旅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
古典舞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训练,是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毯子功主要以训练翻、腾、扑、跌、滚、摔等各项技艺为主,最早传自于戏曲艺术,是戏曲各行演员所必须掌握的表演技巧。后经改良与重组,被引入了当今舞蹈艺术的训练体系中。其作用是为了解决演员的软开度与协调性,使其自身的掌控能力更为自如、随性,可以轻松的运用身体来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与题材展现,达到人舞合一的境界。而同是出身于古典舞的身韵技法训练与毯子功相比,其形式更为复杂。古典舞的身韵技法训练讲究:形、神、劲、律四大元素。
形:特指其外观形态的体现与塑造,主要是以腰部中段为轴,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运动。其中包括:拧、倾、圆、曲等动作,以此来充分体现训练过程中动势与张力的配合。
神:神乃心神之韵,人蕴之典范,是古典舞艺术的精气所在。神态与气质的完美融合,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内在灵魂,并体现着演员的身心境界与艺术修养。 劲:乃古典舞的表演节奏与用力方法。与中国武术的太极同理,其形态虚中带实,实中有虚。开合自如却以圆为核心,其本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失条理,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最大的动律形态,使演员能够充分的利用空间调度与气韵相合。
律:如果说“神”是古典舞的精气所在,那么“律”就是这项艺术的灵魂所在。韵律体现着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平与整体素质。他是作品意境的内在支点与形态意识。只有突破这层关系,才能够真正达到人舞合一的境界。
以上两种方式,便是当今军旅舞蹈艺术向中国古典舞借鉴的基本训练体系。其主要是以训练演员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素质为主,既培养了演员良好的内在意蕴,也塑造了其外在形态的宏厚、有力。并以此为基础使演员在今后塑造军旅舞蹈作品时,使其形象更为阳刚、雄壮,且能更准确地展现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颇具时代艺术烙印。
二、军旅舞蹈作品在创作表演方面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流露
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不仅在平日的训练中借鉴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元素,并且在作品的创排方面,也多以古典舞的内在意蕴为创作主体。主要特征体现在人物及形象的二度创作和作品内在意蕴的体现层面。新时期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开始注重作品的素材来源与素材本身的内在意蕴。其创作的核心主要是以反映部队风貌与大众民生为主,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多以现代表演艺术为其表现支点,以古代精神与古典意蕴为其内在核心。注重“写实性”与“浪漫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新时代为背景,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部队特色的历史性作品。如近代的《飞夺泸定桥》与《过雪山草地》,还有现代的军旅舞蹈作品《较量》、《红蓝军》、《士兵与枪》、《穿越》等都是以展现士气为主,注重“精、气、神”的运用,但相比较之下近代与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在作品的创排方面又稍有不同。如近代的军旅舞蹈作品在创排上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思想的传播,但在形式的编创方面还是过于保守。而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其本质注重的却是多元化艺术相融合的形式,始终本着“广泛吸收并为其用”的创作理念,不论是在动作还是在情绪等方面所塑造出的军人形象都能够更为恰当的体现出当代解放军战士阳刚与雄壮的气魄。
说到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中的传承与流露,那么近代的军旅舞蹈作品《飞夺泸定桥》与《过雪山草地》就是两部鲜明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飞夺泸定桥》在舞蹈结构的创排上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虎头、猪肚、豹尾作为其作品的创作理念,并在表演过程中多以古典舞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与翻、转、腾、挪等戏曲技巧为其动作的核心来对整部舞蹈作品的情感与背景进行渲染。使作品的情感由低到高,逐渐将观众的情绪以递进的方式推向高潮。而歌舞《过雪山草地》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作品以古典舞中的点翻身、野马分鬃与圆场步等基础元素为动作主体,以艰苦与希望作为整部作品创作的切入点,突出了人物的情愫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技巧方面对于戏曲舞蹈中“翻、转、腾、挪”的借鉴尤为明显,如燕子探海、串翻身、拉腿蹦子等,都充分的体现了长征时期红军战士面对危难且不惧艰险的那份英勇与无畏。两部作品不论是在创作结构还是在动作形式上都充分的体现了军旅舞蹈艺术对于古典舞艺术的传承与流露。而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在创排方面更注重的是古典舞艺术中对于“精、气、神”的运用。如当代舞《穿越》就是一部以古典舞“精、气、神”为内在主体的当代军旅舞蹈艺术作品。编导杨笑阳以男子集体舞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群敢于拼搏、能打胜仗的当代军人形象。舞蹈中所运用的动作,多以简单的、形式化的肢体语言为主。每个动作几乎都以水平线的形态来体现,即出手、窜跳、倾斜,形成突破、穿越的形象。在作品编创的结构方面,紧密围绕着穿越这一突破性的主题来进行不断变化。作品的动作当中也多以“遮挡”、“挣脱”、“突破”来凸显其穿越的主题思想。其结构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与时空的调度。随着一批批年轻战士们不断的向前“突破”、“穿梭”,其阳刚、雄壮的内在意蕴也随之体现。这里便充分地借鉴了古典舞当中对“精、气、神”的运用。通过对“精、气、神”的整体气质描绘,来体现作品气势的宏大与人物形象的雄壮。作品的背景音乐充满当代男子气概,充分的烘托了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演员情绪,凸显了当代军人,勇于拼搏、敢打胜仗的精神。作品中还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抒情结构,使其故事情节更为柔缓、写意。使整部作品的精神层面,在不失雄壮气魄的条件下,又融入了一丝战友之间的关切温馨。使这部作品在情节表达方面更为直接、鲜明,也更容易被当代的官兵与群众接受和理解。
三、早期军旅舞蹈作品中戏曲技法的体现与流露
军旅舞蹈艺术作为当今中国舞坛的一颗璀璨新星,其发展与诞生可直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早期的军旅舞蹈艺术在其创作体系与表演形式方面,也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的主体内涵与训练体系为主。其作品形式方面的借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舞蹈作品中就已清晰可见,如《金山战鼓》就是一部典型的以中国戏曲舞蹈艺术理念来进行编排与演绎的作品,其故事所讲述的虽不是近代的军事内容,但在其结构上却与当今的军旅舞蹈艺术形式同出一辙,整部作品讲述的是巾帼英雄梁红玉与两个儿子为了抗击金兵率领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恢弘景象。导演以戏曲技法为基础,在节奏上强调并突出了刚柔与急缓之间的对比,大大的增强了对于人物内心与故事背景的塑造。在动作方面多以戏曲舞蹈中的“起霸”与“走边”来对作品中人物及形象进行修饰,其造型也多具拧、倾、圆、曲的特征。让整部作品从人文到结构都充斥着一股戏曲舞蹈的气息。同时作为早期军旅舞蹈艺术之一的舞蹈作品《艰苦岁月》,其作品在结构的编创与舞蹈动作的衔接方面也曾多次的体现并流露了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戏曲技法。故事讲述的是我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典型的生活片段,整部作品在动作形式的表现方面虽然十分的简洁,但却充分的体现了那个时期我红军战士“艰苦行军”、“憧憬未来”、“定向胜利”的三个篇章,作品在动作的衔接与眼神和手势的运用上仍是多以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戏曲艺术元素作为基础。如点翻身、圆场步、山膀、燕子穿林、片腿飞脚等都曾多次在作品中出现并反复使用。说到戏曲技法在军旅舞蹈艺术中的体现与流露,那么编自红军时期的舞蹈作品《马刀舞》(又名:《马刀花》)也是一部在当时的中央苏区中倍受传颂的经典舞蹈作品。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红军骑兵队的马刀训练。其音乐形式多以呐喊、哨声与口令作为其背景伴奏,使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及形象更为贴近其平日的训练与生活,并充分交代了那个时期军人的精神面貌与背景关系。具老一辈的红军革命家回忆,在演员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们手拿木质马刀,挥舞着、呐喊着,以错落有致的队形演绎着作品,呈现出一种千军万马,所向睥睨的气质,其意境尤为壮观。充分的展现了那个时期,红军战士在作战时的英勇与顽强。该作品运用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通过以虚为主,虚实相生的舞台表现手法,以及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演绎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宏大场面。并且继承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态,深层次表达了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意境。在作品表演中,演员们还十分的注重眼神的运用与手势的变化,其表演形式刚劲有力,赋有男子气概,颇具当代古典舞特征,以“精、气、神”为主,充分塑造了军人的气概与形象。体现了红军战士训练有素,敢打必胜的精神。直至今日,《马刀舞》也仍被瑞金县歌剧团作为红色保留剧目,并延演至今。剧目表演中的演员依旧身着清一色的红军服与八角帽,并挥舞着马刀,在复杂多变的队列中穿梭。并且从其动作特征中,仍可寻觅到当年红军舞蹈的遗风,再现了那个时期红军舞蹈艺术的辉煌与高昂。 四、现代军旅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的继承与借鉴
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其本质与形式都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在作品的动作构成方面军旅舞蹈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的三圆动律、太极动律以及技巧中的“闪、转、腾、挪”为主。其中的三圆动律中的三圆分别包括:平圆、立圆、八字圆三种动律,他们作为中国古典舞的运作原理,对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中作品的动作构成,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以当代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作品《较量》为例,在动作的构成方面就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艺术中的三圆动律为其动作基础,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创新,使动作的舞动空间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不论是在控制还是在跳跃方面,其动作的质感都做到了充分的延伸,使演员所散发出的气场与气势始终贯彻着整个舞台,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如行云流水一般充实着整部作品的外在形式。说到外在形式就必须谈到舞蹈作品表演时的内在意蕴,所谓内在意蕴就是舞蹈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但由于表演的人员不同,所体现出的意蕴也有所差异。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其内在意蕴多以中国武术中的太极动律为其主体,讲究动与静、刚与柔的形态对比,注重寸劲的爆发与眼神的运用。
从形式上可将中国古典舞分为“阳刚”与“阴柔”之说。所谓武生为阳,青衣为阴。中国古典舞在意蕴上的阳刚多以:雄壮、奔放、厚重、疾狂为主。而阴柔之美则是体现在:轻、袖、腰、柔等表演方式上。两种形势虽同样出自于中国古典舞,但在其内在意蕴上却各有不同,其形式与太极动律中的阴阳之说“不谋而合”。
同样中国古典舞中的阳刚之美也是当今我部队文艺团体在作品创作中所争相借鉴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作品《士兵与枪》就是一个典型且鲜明的例子,在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翻转性动作,只是靠一系列单一的出枪与抛枪动作,与整齐划一的组合变化,便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军人特有的雄健与阳刚之美。而军旅舞蹈艺术通过对于古典舞艺术形势的借鉴,所形成的创新性又不局限于这两点。同样在技巧与身法技能上的借鉴也有所发展。如舞蹈《红蓝军》,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刚劲有力,并附有当代军人特色,在技巧的表现上也不再是以一味的跳转翻作为看点,而是多以控制与古典舞中的“动、静”对比作为其动作的主体,凸显动与静之间的变换,利用演员肢体之间的配合与托举、控制,更为良好地表现出了演员的整体素质与军人特有的那种威武雄壮的特点。使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气质给人以更为强烈的冲击性与震慑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积极摄取其他多元化艺术形式,丰富自我、弥补不足,为今后军旅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现代军旅舞蹈艺术在作品的整体创作方面
对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的借鉴
中国古典舞在现代军旅舞蹈艺术中起到的借鉴作用,除了呈现在作品的选材创作方面,还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上。以借鉴中国古典舞元素为创作核心的现代中国军旅舞蹈艺术,其作品的内容表现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例如:《较量》与《穿越》这类纯军旅化的文艺作品,他们以弘扬“主旋律”与塑造当代军人形象为主旨,将其作为创作的主体思想,着重的强调了军人内心中所独有的那份耿直与率真的品性,并以此来对排演的作品进行修改与编创。而另一种则是对传统形式的军旅舞蹈艺术作品进行了改编与重塑的新生舞蹈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既没有场景的设定,也没有固定的穿着。只是通过意象的表演与写实性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通过借鉴古典舞的主体精髓来将其作品的内涵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军队气息与古典精神能够更为有效的融合。
归纳古典舞在军旅舞蹈艺术中起到的借鉴作用,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选材方面,选择适合于古典舞元素表达的创作素材才能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及优良的精神品质,更容易被广大官兵及群众所接受。其次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风格方面,借鉴古典舞风格创作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的民族性,更适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取向。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典舞艺术在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创作与排演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只有在借鉴中国古典舞为其发展基础的军旅舞蹈艺术,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群体中,走的更远、更坚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刘敏著.2011年出版.
[2]《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于平著.1992年出版.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当代舞蹈工作者在重新发现与利用古代舞蹈审美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舞蹈种类。20世纪50年代,在对戏曲舞蹈资源进行提取与整合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材,提炼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语汇,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小型舞剧《盗仙草》、大型舞剧《宝莲灯》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在内容及形式上均有扩张,主要表现为:对历代古舞的创造性恢复以及对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的发掘;改“身段”为“身韵”,强调古典舞语言的抒情性和写意性;除继续挖掘原有戏曲舞蹈资源外,目前,中国古典舞被学界认可的派别主要有四种:一是李正一与唐满城创始的身韵戏曲学派。二是由孙颖开创的汉唐舞学派。三是由高金荣主持的敦煌舞学派。而第四种是诞生在苏州马家钦创始的昆舞学派。中国舞坛将这四种学派并称为“中国古典舞”。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古典舞”主要以由李正一与唐满城开创的身韵戏曲学派为主。
戏曲学派的中国古典舞,完美地融合了武术与戏曲表演中的形态与神情,特别注重眼神与身韵技法的运用,强调呼吸与身体的配合,其形态动作与神情流露同时赋有刚劲与唯美感。其独有的东方古典气质令人沉醉,戏曲派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包括身韵、身法、技巧三大体系。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主体,每个演员对古典舞韵律、韵味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导致不同人在表演同部作品时的风格与神情也会产生差异,韵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刚劲与唯美。身法是古典舞的外在体现,他传承于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形象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主旨。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内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身韵的真正内涵。而如今军旅舞蹈艺术所奉行与表现的主旨也正是传承于此。
军旅舞蹈艺术,主要以弘扬“主旋律”反映当代军人气质与核心价值观为首任,是一种彰显军人形象及军队生活的特殊宣传手段。以精、武为题材的古代军队舞蹈作品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纪功象武”。作为古典舞与当代军旅舞蹈艺术的前身,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当时的君王及领主歌功颂德,以彰显其特殊的功绩与事迹,主要以战场厮杀与整编训练为题材,表演者基本全为真正的兵士,通过不同的阵型变化与错综复杂的队列穿插,来体现其训练有素的气魄,并衬托出那个时代威武雄壮的军人气质,以反映当时战场的宏大、壮烈。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在周代包括《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在内的“六代乐舞”,其中,《大濩》相传就是商汤时期用来重现战场厮杀与士兵格斗的舞蹈。而《大武》则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商纣”为题材的纪功舞蹈。在古代所有展现军队士气的舞蹈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与宋、元时期戏曲艺术中的“武舞”,武舞又分为“古武舞”与“古文武”,“古武舞”既《舞蛮牌》其较为有名的包括《秦王破阵乐》与《兰陵王》,而“古文武”便是《舞三台》与《调笑》。其艺术形式最接近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不论是在风格特征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军人在训练及作战中所应具备的气质与形象。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中就曾记载:“为国家者,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由此可看出,这些具有远古军队特征的军队舞蹈,对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定位与发展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一、军旅舞蹈艺术在训练方面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借鉴
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创作题材,主要以反映部队生活与体现军人形象为主体,注重整齐划一与阳刚、雄壮之美的体现。于是在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同时,其气势与气场的完美体现,便是最佳的衡量标准。“武舞”作为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前身,在表现形式方面虽与当今的军旅舞蹈艺术异曲同工,但两者在本质上又各有不同。“武舞”主阵,而军旅舞蹈艺术主士。其中阵乃阵势、士乃士气。不过,尽管二者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在其本质方面却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古代的“武舞”与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都十分注重势与气的体现,而军营生活与军人形象又是其塑造的核心。由此,为了演绎气势磅礴,且内容宏厚的军旅舞蹈作品,就必须从其基础训练入手,以基本训练作为作品展现的根基来进行剖析。
军旅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体系,从广义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为基本训练体系的身法训练,其主要以锻炼演员的“精、气、神”为主,为军旅舞蹈作品中所需体现的阳刚与气势打下基础。二是以西方芭蕾舞作为大课形式的训练体系,其主要以锻炼演员的气质与形体质感为主。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在军旅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
古典舞中的毯子功与身韵技法训练,是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毯子功主要以训练翻、腾、扑、跌、滚、摔等各项技艺为主,最早传自于戏曲艺术,是戏曲各行演员所必须掌握的表演技巧。后经改良与重组,被引入了当今舞蹈艺术的训练体系中。其作用是为了解决演员的软开度与协调性,使其自身的掌控能力更为自如、随性,可以轻松的运用身体来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与题材展现,达到人舞合一的境界。而同是出身于古典舞的身韵技法训练与毯子功相比,其形式更为复杂。古典舞的身韵技法训练讲究:形、神、劲、律四大元素。
形:特指其外观形态的体现与塑造,主要是以腰部中段为轴,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运动。其中包括:拧、倾、圆、曲等动作,以此来充分体现训练过程中动势与张力的配合。
神:神乃心神之韵,人蕴之典范,是古典舞艺术的精气所在。神态与气质的完美融合,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内在灵魂,并体现着演员的身心境界与艺术修养。 劲:乃古典舞的表演节奏与用力方法。与中国武术的太极同理,其形态虚中带实,实中有虚。开合自如却以圆为核心,其本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失条理,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最大的动律形态,使演员能够充分的利用空间调度与气韵相合。
律:如果说“神”是古典舞的精气所在,那么“律”就是这项艺术的灵魂所在。韵律体现着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平与整体素质。他是作品意境的内在支点与形态意识。只有突破这层关系,才能够真正达到人舞合一的境界。
以上两种方式,便是当今军旅舞蹈艺术向中国古典舞借鉴的基本训练体系。其主要是以训练演员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素质为主,既培养了演员良好的内在意蕴,也塑造了其外在形态的宏厚、有力。并以此为基础使演员在今后塑造军旅舞蹈作品时,使其形象更为阳刚、雄壮,且能更准确地展现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颇具时代艺术烙印。
二、军旅舞蹈作品在创作表演方面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流露
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不仅在平日的训练中借鉴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元素,并且在作品的创排方面,也多以古典舞的内在意蕴为创作主体。主要特征体现在人物及形象的二度创作和作品内在意蕴的体现层面。新时期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开始注重作品的素材来源与素材本身的内在意蕴。其创作的核心主要是以反映部队风貌与大众民生为主,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多以现代表演艺术为其表现支点,以古代精神与古典意蕴为其内在核心。注重“写实性”与“浪漫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新时代为背景,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部队特色的历史性作品。如近代的《飞夺泸定桥》与《过雪山草地》,还有现代的军旅舞蹈作品《较量》、《红蓝军》、《士兵与枪》、《穿越》等都是以展现士气为主,注重“精、气、神”的运用,但相比较之下近代与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在作品的创排方面又稍有不同。如近代的军旅舞蹈作品在创排上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思想的传播,但在形式的编创方面还是过于保守。而现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其本质注重的却是多元化艺术相融合的形式,始终本着“广泛吸收并为其用”的创作理念,不论是在动作还是在情绪等方面所塑造出的军人形象都能够更为恰当的体现出当代解放军战士阳刚与雄壮的气魄。
说到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中的传承与流露,那么近代的军旅舞蹈作品《飞夺泸定桥》与《过雪山草地》就是两部鲜明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飞夺泸定桥》在舞蹈结构的创排上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虎头、猪肚、豹尾作为其作品的创作理念,并在表演过程中多以古典舞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与翻、转、腾、挪等戏曲技巧为其动作的核心来对整部舞蹈作品的情感与背景进行渲染。使作品的情感由低到高,逐渐将观众的情绪以递进的方式推向高潮。而歌舞《过雪山草地》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作品以古典舞中的点翻身、野马分鬃与圆场步等基础元素为动作主体,以艰苦与希望作为整部作品创作的切入点,突出了人物的情愫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技巧方面对于戏曲舞蹈中“翻、转、腾、挪”的借鉴尤为明显,如燕子探海、串翻身、拉腿蹦子等,都充分的体现了长征时期红军战士面对危难且不惧艰险的那份英勇与无畏。两部作品不论是在创作结构还是在动作形式上都充分的体现了军旅舞蹈艺术对于古典舞艺术的传承与流露。而当代的军旅舞蹈艺术在创排方面更注重的是古典舞艺术中对于“精、气、神”的运用。如当代舞《穿越》就是一部以古典舞“精、气、神”为内在主体的当代军旅舞蹈艺术作品。编导杨笑阳以男子集体舞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群敢于拼搏、能打胜仗的当代军人形象。舞蹈中所运用的动作,多以简单的、形式化的肢体语言为主。每个动作几乎都以水平线的形态来体现,即出手、窜跳、倾斜,形成突破、穿越的形象。在作品编创的结构方面,紧密围绕着穿越这一突破性的主题来进行不断变化。作品的动作当中也多以“遮挡”、“挣脱”、“突破”来凸显其穿越的主题思想。其结构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与时空的调度。随着一批批年轻战士们不断的向前“突破”、“穿梭”,其阳刚、雄壮的内在意蕴也随之体现。这里便充分地借鉴了古典舞当中对“精、气、神”的运用。通过对“精、气、神”的整体气质描绘,来体现作品气势的宏大与人物形象的雄壮。作品的背景音乐充满当代男子气概,充分的烘托了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演员情绪,凸显了当代军人,勇于拼搏、敢打胜仗的精神。作品中还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抒情结构,使其故事情节更为柔缓、写意。使整部作品的精神层面,在不失雄壮气魄的条件下,又融入了一丝战友之间的关切温馨。使这部作品在情节表达方面更为直接、鲜明,也更容易被当代的官兵与群众接受和理解。
三、早期军旅舞蹈作品中戏曲技法的体现与流露
军旅舞蹈艺术作为当今中国舞坛的一颗璀璨新星,其发展与诞生可直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早期的军旅舞蹈艺术在其创作体系与表演形式方面,也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的主体内涵与训练体系为主。其作品形式方面的借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舞蹈作品中就已清晰可见,如《金山战鼓》就是一部典型的以中国戏曲舞蹈艺术理念来进行编排与演绎的作品,其故事所讲述的虽不是近代的军事内容,但在其结构上却与当今的军旅舞蹈艺术形式同出一辙,整部作品讲述的是巾帼英雄梁红玉与两个儿子为了抗击金兵率领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恢弘景象。导演以戏曲技法为基础,在节奏上强调并突出了刚柔与急缓之间的对比,大大的增强了对于人物内心与故事背景的塑造。在动作方面多以戏曲舞蹈中的“起霸”与“走边”来对作品中人物及形象进行修饰,其造型也多具拧、倾、圆、曲的特征。让整部作品从人文到结构都充斥着一股戏曲舞蹈的气息。同时作为早期军旅舞蹈艺术之一的舞蹈作品《艰苦岁月》,其作品在结构的编创与舞蹈动作的衔接方面也曾多次的体现并流露了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戏曲技法。故事讲述的是我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典型的生活片段,整部作品在动作形式的表现方面虽然十分的简洁,但却充分的体现了那个时期我红军战士“艰苦行军”、“憧憬未来”、“定向胜利”的三个篇章,作品在动作的衔接与眼神和手势的运用上仍是多以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戏曲艺术元素作为基础。如点翻身、圆场步、山膀、燕子穿林、片腿飞脚等都曾多次在作品中出现并反复使用。说到戏曲技法在军旅舞蹈艺术中的体现与流露,那么编自红军时期的舞蹈作品《马刀舞》(又名:《马刀花》)也是一部在当时的中央苏区中倍受传颂的经典舞蹈作品。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红军骑兵队的马刀训练。其音乐形式多以呐喊、哨声与口令作为其背景伴奏,使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及形象更为贴近其平日的训练与生活,并充分交代了那个时期军人的精神面貌与背景关系。具老一辈的红军革命家回忆,在演员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们手拿木质马刀,挥舞着、呐喊着,以错落有致的队形演绎着作品,呈现出一种千军万马,所向睥睨的气质,其意境尤为壮观。充分的展现了那个时期,红军战士在作战时的英勇与顽强。该作品运用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通过以虚为主,虚实相生的舞台表现手法,以及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演绎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宏大场面。并且继承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态,深层次表达了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意境。在作品表演中,演员们还十分的注重眼神的运用与手势的变化,其表演形式刚劲有力,赋有男子气概,颇具当代古典舞特征,以“精、气、神”为主,充分塑造了军人的气概与形象。体现了红军战士训练有素,敢打必胜的精神。直至今日,《马刀舞》也仍被瑞金县歌剧团作为红色保留剧目,并延演至今。剧目表演中的演员依旧身着清一色的红军服与八角帽,并挥舞着马刀,在复杂多变的队列中穿梭。并且从其动作特征中,仍可寻觅到当年红军舞蹈的遗风,再现了那个时期红军舞蹈艺术的辉煌与高昂。 四、现代军旅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的继承与借鉴
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其本质与形式都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在作品的动作构成方面军旅舞蹈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的三圆动律、太极动律以及技巧中的“闪、转、腾、挪”为主。其中的三圆动律中的三圆分别包括:平圆、立圆、八字圆三种动律,他们作为中国古典舞的运作原理,对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中作品的动作构成,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以当代中国军旅舞蹈艺术作品《较量》为例,在动作的构成方面就多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艺术中的三圆动律为其动作基础,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创新,使动作的舞动空间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不论是在控制还是在跳跃方面,其动作的质感都做到了充分的延伸,使演员所散发出的气场与气势始终贯彻着整个舞台,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如行云流水一般充实着整部作品的外在形式。说到外在形式就必须谈到舞蹈作品表演时的内在意蕴,所谓内在意蕴就是舞蹈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但由于表演的人员不同,所体现出的意蕴也有所差异。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今中国军旅舞蹈艺术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其内在意蕴多以中国武术中的太极动律为其主体,讲究动与静、刚与柔的形态对比,注重寸劲的爆发与眼神的运用。
从形式上可将中国古典舞分为“阳刚”与“阴柔”之说。所谓武生为阳,青衣为阴。中国古典舞在意蕴上的阳刚多以:雄壮、奔放、厚重、疾狂为主。而阴柔之美则是体现在:轻、袖、腰、柔等表演方式上。两种形势虽同样出自于中国古典舞,但在其内在意蕴上却各有不同,其形式与太极动律中的阴阳之说“不谋而合”。
同样中国古典舞中的阳刚之美也是当今我部队文艺团体在作品创作中所争相借鉴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作品《士兵与枪》就是一个典型且鲜明的例子,在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翻转性动作,只是靠一系列单一的出枪与抛枪动作,与整齐划一的组合变化,便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军人特有的雄健与阳刚之美。而军旅舞蹈艺术通过对于古典舞艺术形势的借鉴,所形成的创新性又不局限于这两点。同样在技巧与身法技能上的借鉴也有所发展。如舞蹈《红蓝军》,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刚劲有力,并附有当代军人特色,在技巧的表现上也不再是以一味的跳转翻作为看点,而是多以控制与古典舞中的“动、静”对比作为其动作的主体,凸显动与静之间的变换,利用演员肢体之间的配合与托举、控制,更为良好地表现出了演员的整体素质与军人特有的那种威武雄壮的特点。使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气质给人以更为强烈的冲击性与震慑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积极摄取其他多元化艺术形式,丰富自我、弥补不足,为今后军旅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现代军旅舞蹈艺术在作品的整体创作方面
对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的借鉴
中国古典舞在现代军旅舞蹈艺术中起到的借鉴作用,除了呈现在作品的选材创作方面,还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上。以借鉴中国古典舞元素为创作核心的现代中国军旅舞蹈艺术,其作品的内容表现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例如:《较量》与《穿越》这类纯军旅化的文艺作品,他们以弘扬“主旋律”与塑造当代军人形象为主旨,将其作为创作的主体思想,着重的强调了军人内心中所独有的那份耿直与率真的品性,并以此来对排演的作品进行修改与编创。而另一种则是对传统形式的军旅舞蹈艺术作品进行了改编与重塑的新生舞蹈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既没有场景的设定,也没有固定的穿着。只是通过意象的表演与写实性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通过借鉴古典舞的主体精髓来将其作品的内涵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军队气息与古典精神能够更为有效的融合。
归纳古典舞在军旅舞蹈艺术中起到的借鉴作用,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选材方面,选择适合于古典舞元素表达的创作素材才能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及优良的精神品质,更容易被广大官兵及群众所接受。其次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风格方面,借鉴古典舞风格创作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的民族性,更适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取向。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典舞艺术在当今军旅舞蹈艺术的创作与排演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只有在借鉴中国古典舞为其发展基础的军旅舞蹈艺术,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群体中,走的更远、更坚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刘敏著.2011年出版.
[2]《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于平著.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