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重症感染患者血清内利奈唑胺浓度的方法,研究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并在PK-PD模型引导下对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纳入某三甲医院ICU应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的9例患者,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接受血液透析,分为透析组(n=3)与非透析组(n=6)。采集患者用药前后血液样本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通过DAS 2.0软件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计算药物治疗的PK-PD参数,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寻利奈唑胺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利奈唑胺在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房室线性消除模型,故以一房室模型估算主要的PK参数。主要PK参数(Vd、CL、AUC0–12)在非透析组与透析组患者中分别为[36.68±13.63 L vs 47.54±5.95 L]、[8.02±5.59 L/h vs 11.75±1.35 L]、[98.99±55.79 mg/L*h vs 72.34±10.26mg/L*h]。与非透析组患者相比,透析组患者中的T1/2明显缩短[2.14±0.81 h vs4.23±1.97 h, p=0.03]。首次给药剂量下的谷浓度,非透析组患者显著高于透析组患者[5.29±3.54 mg/L vs 1.31±0.72 mg/L, p <0.05];在此之后的谷值浓度,非透析组的谷值浓度远高于透析组患者。入组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的常规治疗方案下,透析组与非透析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33.3%vs 71.4%]。9例中的7例患者PK-PD参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利奈唑胺在机体内的抗菌疗效,相关PK-PD参数达标情况与实际临床治疗结果相吻合。另外2例患者的PK-PD参数达标情况与实际临床疗效相反。讨论: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常规的给药方案治疗时,会出现因体内药物暴露量不足而导致的治疗失败。对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患者来说,为避免由于高通量的体外循环造成的药物清除率加快;可通过增加负荷剂量,同时采用持续输注的给药方案来增加体内药物暴露量。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时,仅根据外周静脉血的药物浓度变化来推断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解决:一是采用直接测定游离药物浓度的方法;二是定量检测患者感染部位药物浓度,如脑脊液、肺泡上皮细胞衬液、胰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