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檗碱降血糖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得到证实,但因口服吸收差和血药浓度地,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小檗碱能够增加链硫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本实验目的是采用在体和离体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小檗碱对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调控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在体试验中,SD正常大鼠连续灌胃小檗碱(低剂量60 mg/kg和高剂量120 mg/kg)5周,期间每天监测各组大鼠的摄食量及体重变化,每周测定各组动物的空腹血糖。第35天,各组大鼠禁食12h,于最后一次给药后,动物戊巴比妥钠麻醉,进行门静脉插管,给药2 h后给予葡萄糖2.5 g/kg,于给糖前及给糖后10 min,20 min和30 min取门静脉血样用于GLP-1和胰岛素的测定。给糖后30 min,取胰腺,回肠和结肠各4 cm用于组织胰岛素,肠道GLP-1含量测定,以及RT-PCR和免疫组化研究。离体试验中,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NCI-H716,经过诱导分化后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小檗碱(1μM,10μM,100μM)共温孵2 h,测定细胞分泌GLP-1的总量考察小檗碱对NCI-H716细胞株GLP-1分泌的影响。同时研究加入信号通路抑制剂:H89(PKA抑制剂),cherelythrine(PKC抑制剂)以及Compound C(AMPK抑制剂)后,小檗碱促进GLP-1分泌的作用。并用RT-PCR技术分析NCI-H716细胞内胰高血糖素原基因和激素转化酶1/3基因表达。结果:小檗碱给药5周后能够显著提高正常大鼠血中GLP-1的水平,胰腺胰岛素含量。大鼠肠道胰高血糖素原的表达增强,同时,胰岛β细胞和肠道L细胞数也有一定水平的增加。体外实验发现,小檗碱能够促进NCI-H716细胞分泌GLP-1,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KA,PKC以及AMPK的抑制剂都能对抗小檗碱引起的细胞GLP-1增加,且PKC的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小檗碱的促GLP-1作用。同时发现小檗碱对有NCI-H716细胞内胰高血糖素原的基因表达趋势,但能够上调激素转化酶1/3基因的表达。结论:小檗碱能够通过提高GLP-1的水平来发挥其降糖作用。而小檗碱的这种促GLP-1分泌的作用有可能是通过PKC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此外,小檗碱也可上调合成GLP-1的上游基因(胰高血糖素原)和胰高血糖素原后转化,从而增加GLP-1的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