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肥胖作为一种轻度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环境与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人口肥胖逐渐低龄化,研究表明青少年时体重过度肥胖将增加成年后体重过度肥胖的几率,75%-80%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后仍将肥胖。儿童肥胖患病率很高,许多儿童青少年患有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同时儿童肥胖症与成年期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其数量众多且多样,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之多,所涉及的基因数至少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50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运动训练是目前公认行之有效且无副作用的一种减肥方式,在近几年有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对肥胖者肠道菌群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改善。然而,随着肥胖者逐渐低龄化,关于运动及饮食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实施运动结合饮食干预,观察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血脂、心血管指标、肠道菌群变化,并讨论血脂变化与肠道菌群、心血管指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减肥夏令营的肥胖儿童青少年24人作为受试对象,包括男生15人,女生9人,年龄9-16岁,BMI≧25。另外经过病史问询和医疗体检,排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肾脏等疾病的可能,排除了继发性肥胖、吸烟、服用减肥药物,无代谢性和肠道疾病,现阶段无服用影响大肠功能的药物,至少测试前3个月没有服用过抗生素的受试者。受试者参加为期6周的运动结合饮食干预方案。测量干预前后身体形态学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测定干预前后肥胖儿童青少年血脂(HDL-C、LDL-C、TC、TG),空腹血糖(GLU);采用SphygmoCor系统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A)。采集运动前后肠道内容物,并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成分及多样性的改变。研究结果:1、干预后比干预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包括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均显著性下降(P<0.05);2、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血清LDL-C、TG、血糖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率(HR)、标准化增强指数(AIX@HR75)显著性下降,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显著上升(P<0.05);4、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其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升高(P<0.05);5、干预后与干预前肠道菌群丰度比较,乳杆菌(Lactobacillales)、芽孢杆菌纲(Bacilli)、链球菌(streptococcaceae)、韦永氏球菌属(velilonella),以及两个uncultured-bacterium菌属丰度显著下降(P<0.05);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黏胶球形菌纲(lentisphaerae)、食物谷菌目(victivallales)、食物谷菌科(victivallis)、食物谷菌种(Victivallaceae)、 christensenellaceae、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butyricimonas、uncultured-bacterium菌属丰度显著上升;6、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干预后菌群与血脂相关性分析,放线菌门中的Coriobacteriia家族、无壁菌门及其Mollicutes家族、梭菌家族的Family_XIII_UCG-001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呈正相关趋势;7、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干预后菌群与心血管指标相关性分析,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BuckbergSEVR)与4个来自疣微菌的OTU,3个来自黏胶球形菌下的食物谷菌的OUT,3个来自α-变形菌的OUT,2个来自黏胶球形菌的OTU,1个来自疣薇菌科的阿克曼菌属,1个瘤胃菌属与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呈正相关。瘤胃菌属同时与增益指数和AIX@HR75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基本形态指标,降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2、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肥胖儿童青少年受试者血脂代谢能力得到改善;3、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受试者肠道菌群observedspecies指数,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4、血脂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肥胖者血脂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调节特定菌群可调节血脂。另外心血管指标中,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与菌群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者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心脏冠脉的供需,调节菌群可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