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底,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抢救工作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全面启动,2006年,木板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精英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抢救工程"上升为国家权力主导的"文化运动"。在这10年中,朱仙镇木板年画由实用的年俗物品迅速演变为收藏欣赏的文化艺术品,政府、知识分子、媒体、艺人、经纪人、社会受众等各个主体共同构建了朱仙镇木板年画民俗文化的外价值,这种外价值反作用于年画民俗的内价值,形成了对内价值一定程度上的动态重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体及每个主体内部对年画外价值形成的作用都不是均质的。另一方面,"俗"的变迁又促进了"民"的主体意识的提升,年画艺人已经从一般的手艺人变成了地方"文化英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自觉(不一定自愿)地以外价值调整自己的内价值,形成了新语境下的木板年画"民俗"。基于对朱仙镇木板年画近10年中发展变迁的田野研究,本文将重点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画民俗的外价值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内价值的反作用,以及内价值的变迁,同时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其他问题。实际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已经成了各个权力主体交互影响的权力场域,被动的只是"遗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