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电气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培养面向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气行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电气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气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需要大量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作为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建立科学的面向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为了使我们在专业教学与改革更加适应行业的需求,及时发现本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管理等等方面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地方电气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我校毕业生是否适应用人单位及岗位要求;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欢迎;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是否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等方面调查,得到很多启发。
  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普遍强调的还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因为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素质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构建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体现强化专业基础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课程设置的思想。本文提出了包括公共通修课程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必修、选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组成。
  理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程设计、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手段,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只注重验证性实验的做法,应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专业训练。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和 PLC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类课程群中有电力系统课程设计等多门课程设計。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计算、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内容有:电子工艺操作、电气测量、常用控制电器、电机的选型及应用、PLC、变频器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等。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并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4)实习教学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还安排金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保证培养方案的贯切执行,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实习基地,制定了相关的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采取参观、顶岗和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进行。在实习期间写实习日记。完成实习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总结并且实习单位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鉴定。
  (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技能方面得到训练,达到培养独立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
  (6)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成长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例如根据电力行业需求增设“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等选修课程。同时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增开“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选修课程。
  在教学方式方面:改革传统的“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并实行“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四)建立专业导师制度
  从大学一年级起,每位学生都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由富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学生尽早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兴趣。在学生初步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方向,并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就业意向,给出具体的专业学习的方案。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毕业设计的具体方案;在就业或考研阶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见解与考研指导意见。
  三、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的是如何不断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原则,构建务实、有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铁江,晁勤,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6(61).
  [2]黄文力,苗满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165)
  [3]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