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为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和中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系列精神,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潮。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武术伦理观的核心,其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新时期学校体育思政教育的价值不容忽视。由此,本文拟探析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渊源,梳理武德的思政教育意义及在学校体育中可传承的育人价值,探索武德在学校武术课程中实施路径的"抓手",将学校武术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基于"武德"的学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等,对关键词"武德""课程思政"进行搜索,将有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分析其有关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的参考。2.2.2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效地支撑。2.2.3专家访谈法: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德与课程思政关系,围绕相关内容制定了访谈提纲,走访相关学者专家,为本研究提供意见和建议。3.研究结果与分析:3.1传统武德的渊源:军事伦理的保邦靖世、护国克敌信念和武术的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等思想不断充实、丰富着武德的内涵,使其上升为成为习武之人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儒家宗法伦理道德和"仁义礼智信勇"价值取向几乎完全移植到武德内涵之中,可以说,武德就是儒家道德的延伸与扩展。此外,武德不仅表现在习武过程中,还体现在习武之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讲究宽厚重义、谦敬忍让、执中求和等。3.2新时代武德的传承本文对武德的剖析礼为外,德为内,从外显的"武德之礼"到辉动于内在的武德内涵,汲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传承与传播。3.2.1外显的武德之礼:在武术中,"德"与"礼"是不可分割的,外在彰显出来的"礼"只有建立在内在的"德"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的意义。3.2.2辉动于内的武德。武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武德。武德蕴含于"传武、习武与用武"3个方面:具体包括"传武"中的日常伦理(孝悌、敬诚、遵奉),"习武"中的意志品质(专心、苦心、恒心),"用武"中的侠义精神。3.3武德与武技相融合加强学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武德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思政元素色彩较为鲜明,对学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天然优势,与武术知识技能的融合性,达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无缝衔接,避免了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两张皮"现象。体育课堂的思政化有着天然的优势。3.4拓展武德内涵学校武术课程中武德的实施路径本研究尝试着从学校武术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要素来寻找在基于"武德"的学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3.4.1学校武术的教学目标武德教育不仅体现在总的教学目标中,也要在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有所明确。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感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武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每单元、每节课中实际情况,适宜融入的武德教育,是武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基础。3.4.2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对武术课程进行思政建设首先研究教材内容,汲取教材中富有武德教育的那部分内容进行加工,通过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如武术中抱拳礼,本身就具有德育的色彩。在挖掘武术课程教材内容过程中,会有部分教材内容本身不具有或者具备较少的武德教育元素,则可以借助习练过程中附加德育教育意义。在整理武术教学资源与素材中,这些正面的、积极的、极富教育意义的典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融入教学,成为武德教育重要内容。3.4.3学校武术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需要拉韧带、扎马步、站桩功等基本功练习,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枯燥无趣、酸痛难忍,需要学生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刻苦磨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过程中,所谓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积极进取等意志品质的磨练,无疑也属于武德的范畴。另外,在武术教学中,同学之间会有协同合作,分组教学中,大家相互帮助;进攻防守中,陪练不仅是对手,更多的是辛勤付出的伙伴。这种境况下,团队意识、协同作战,也是武德品质锻炼、境界提升的过程。3.4.4学校的教学评价对武术教学评价,根据预设的武德教育目标,判定学生品德获得情况是否达到预定标准。另外,武术教学评价过程的公开、公正,评价标准的公平,也是习武者诚实守信的一种践行,也是练武之人秉承的美德。4.研究结论:学校武术通过武德教育,把学习武术的过程变成一个提升思想境界、锤炼道德品质、培育精气神的过程,推进武术课程的思政建设,从学校武术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来寻找在基于"武德"的学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