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预防干预是全球范围内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已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重点群体。最新的研究发现,突破传统的健康教育和生物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艾滋病预防干预,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概况而言,有效的预防干预的要素包括:以理论为基础、关注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注重个体和团体的价值、强调互动、注重技能的学习等。为探索成熟有效的凸显我国文化特点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我们在该群体中开展了系列研究。首先,在4000多名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开展了个别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了基于西方的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与该群体艾滋病高危行为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保护动机理论模型预测该群体高危行为的适用性。其次,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开发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方案,并在300名普通女性流动人口中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干预,实验结果发现干预组在知识、行为、态度、自我效能感和技能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检验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基于文化适应的视角,在600名流动人口中开展了预防干预研究,深入揭示了流动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文化适应在该群体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中的调节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成熟、可供推广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