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a)是为害向日葵花盘籽粒的主要害虫。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有益昆虫的影响,探索应用性诱剂监测及综合防控向日葵螟技术。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向日葵螟田间发生动态监测,经过2012—2014年3年的调查可以初步确定哈尔滨地区向日葵螟始发期为7月上旬,高峰期为8月上旬,结束期为9月上旬,高峰期为8月上旬。利用种衣剂和投放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田间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35.89%和63.89%,分析认为:向日葵属昆虫授粉作物。化学药剂防治向日葵螟虽有较好的防效,但对授粉昆虫也有很强的杀伤力,造成籽粒空瘪;赤眼蜂防治,可以有效地防治害虫,又不杀伤传粉昆虫。不同来源的向日葵螟性诱剂对田间诱蛾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性诱剂A总诱蛾量为203头,性诱剂B总诱量为59头,前者是后者的3.53倍。性诱剂A的诱蛾效果明显好于性诱剂B;向日葵螟性诱剂不同剂量诱蛾效果试验表明:常量和倍量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半量性诱剂的效果,而常量和倍量性诱剂的诱蛾量差异不大。2010—2013年共对80个品种或品系进行了鉴定,向日葵品种或品系间存在抗性差异,其中10个品种或品系虫食率达到10%以上,12个品种或品系为5%以上,5%~1%的共27个。1%以下为31个品种或品系。其中虫食率在5%以上的都是食用葵品种或品系。因此,在向日葵螟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尽可能种植抗虫品种,减轻向日葵螟的为害,提高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不同播期处理试验结果表明:5月13日播种的向日葵。其向日葵螟籽粒受害率达12.13%,5月23日播种的向日葵,其籽粒受害率达19.27%。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6月3日、13日和23日播种的向日葵,籽粒受害率很低。分别为2.13%和4.87%和1.47%。但随着播期的延后,秕粒率不断增加,6月13日和23日播种的向日葵两个处理秕粒率达到29.85%和35.93%。在生产中可选择5月23日至6月3日为向日葵播种适期,避开向日葵螟产卵期与向日葵开花期的吻合时间。减少向日葵螟对向日葵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