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区向日葵螟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a)是为害向日葵花盘籽粒的主要害虫。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有益昆虫的影响,探索应用性诱剂监测及综合防控向日葵螟技术。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向日葵螟田间发生动态监测,经过2012—2014年3年的调查可以初步确定哈尔滨地区向日葵螟始发期为7月上旬,高峰期为8月上旬,结束期为9月上旬,高峰期为8月上旬。利用种衣剂和投放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田间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35.89%和63.89%,分析认为:向日葵属昆虫授粉作物。化学药剂防治向日葵螟虽有较好的防效,但对授粉昆虫也有很强的杀伤力,造成籽粒空瘪;赤眼蜂防治,可以有效地防治害虫,又不杀伤传粉昆虫。不同来源的向日葵螟性诱剂对田间诱蛾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性诱剂A总诱蛾量为203头,性诱剂B总诱量为59头,前者是后者的3.53倍。性诱剂A的诱蛾效果明显好于性诱剂B;向日葵螟性诱剂不同剂量诱蛾效果试验表明:常量和倍量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半量性诱剂的效果,而常量和倍量性诱剂的诱蛾量差异不大。2010—2013年共对80个品种或品系进行了鉴定,向日葵品种或品系间存在抗性差异,其中10个品种或品系虫食率达到10%以上,12个品种或品系为5%以上,5%~1%的共27个。1%以下为31个品种或品系。其中虫食率在5%以上的都是食用葵品种或品系。因此,在向日葵螟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尽可能种植抗虫品种,减轻向日葵螟的为害,提高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不同播期处理试验结果表明:5月13日播种的向日葵。其向日葵螟籽粒受害率达12.13%,5月23日播种的向日葵,其籽粒受害率达19.27%。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6月3日、13日和23日播种的向日葵,籽粒受害率很低。分别为2.13%和4.87%和1.47%。但随着播期的延后,秕粒率不断增加,6月13日和23日播种的向日葵两个处理秕粒率达到29.85%和35.93%。在生产中可选择5月23日至6月3日为向日葵播种适期,避开向日葵螟产卵期与向日葵开花期的吻合时间。减少向日葵螟对向日葵的为害。
其他文献
互联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对资金流、物流、人流等的引导方面。而信息流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网络结构是否合理
以龙须菜为原料,用纤维素酶法提取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龙须菜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h,温度40℃,pH为5.0,酶用量为1.5%,龙须
引进技术生产的开关-断路器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合分一次后拒动的现象,经过分析,在本身的防跳回路中同时串接开关的辅助闭接点及防跳继电器的闭接点后,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正>目的探索在三维影像引导下对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病灶进行适形热凝治疗的癫痫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影像、脑电等术前评估手段证实为FC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