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大学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阶段,且容易出现同一性危机,并导致高攻击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危机、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普通大学生群体与体育类大学生在这三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选取某院校大学生330人,征得学生同意后发放问卷,有效问卷224份,体育生117,(20.83±0.97);非体育生107(19.79±1.00)。测量工具:《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EOM-EIS-2)、《同一性危机量表》、《攻击性行为量表》(AQ)。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3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一性延缓(F=4.764,p<0.05)、同一性早闭(F=5.629,p<0.01)、权威混乱(F=6.373,p<0.05)、身体攻击(F=4.944,p<0,05)、言语攻击(F=6.967,p<0.01)五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体育生与普通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中的同一性获得(F=9.261,p<0.01)、同一性延缓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17.073,p<0.01);在同一性危机中的精力涣散(F=9.348,p<0.01)、定向迷失(F=39.593,p<0.01)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攻击性行为中的身体攻击(F=14.043,p<0.01)、言语攻击(F=36.053,p<0.01)、敌意(F=50.920,p<0.01)三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3)同一性危机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在自我同一性中,同一性延缓(r=0.281,p<0.01)、同一性早闭(r=0.222,p<0.01)两个维度均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同一性危机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同一性中的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三个维度对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研究结论:不同专业、性别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及攻击性行为方面的差异显著。大学生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降低同一性危机,对于减少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