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高原是暴雨、洪涝、大风、雪灾和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地区,其中雪灾对牧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巨大。2015年冬季至初春,西藏高原南部降雪量明显偏多。从2015年1月1日至3月10为止,聂拉木累计降雪量为240.1mm,与历史同期相比高1.2倍;普兰累计降雪量142.9mm,较历史同期偏多4.6倍;拉萨降雪量24.4mm,与历史同期相比高出了8倍。2015年3月1日至3月4日,西藏高原南部的阿里地区至日喀则市发生了一次大暴雪过程,其中观测到聂拉木降雪量达到62.6mm,亚东降雪量45.8mm,普兰降雪量为41mm,狮泉河为5.5mm。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2015年10*10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站点资料,对这次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次过程中涡度、散度、湿位涡、螺旋度等物理量的特征。1.环流形势演变和影响天气系统本次暴雪过程伴随着东亚大槽的崩溃与重建。500h Pa高度上,2月下旬亚欧中高纬地区500h Pa高度上已经形成两槽两脊的经向环流形势,两脊分别位于乌拉尔山附近(55°E-65°E)以及贝加尔湖以西(90°E-110°E),两槽则分别位于巴尔喀什湖北部(70°E-90°E)和我国东北(110°E-120°E)。乌拉尔山高压脊东移,东亚大槽加深重建。西太副高西环位于中南半岛,位置较为偏西。3月1日08时500h Pa,乌拉尔山维持高压脊,贝加尔湖至鄂霍茨克为低压区,里海附近高压南压向高原输送水汽,伊朗高原至印度洋的高原以西地区存在槽区,西太副高脊前西南气流北上高原与冷空气汇合,随着系统东移,降雪出现在阿里及日喀则南部地区。2.涡度和散度场特征从500h Pa垂直涡度和散度场的水平分布来看,3月1日涡度正大值中心仍然位于高原西侧,高原处于负值区域,2日起高原上空逐步转为涡度正值区域;3日,涡度正大值中心出现在82°E,32°N附近,对应为阿里地区;4日正大值中心出现在87°E,28°N附近上空。散度场的值与涡度场值符号正好相反,其水平分布变化特征基本类似。沿32°N和28°N来分析3日和4日的垂直涡度经向分布。发现3日涡度经向分布从低空到高空为一致的正涡度区,300h Pa达到最大;而4日在500h Pa高度上存在正值中心,向上逐渐减小并出现负涡度区域,负涡度区在250h Pa左右达到最大。该两日的垂直涡度纬向分布从低到高均为一致的正涡度分布。3.湿位涡特征通过计算1日至4日各层高度上的湿位涡发现,这次暴雪过程湿位涡的异常区域主要出现在500hP a高度上。与500h Pa高原低槽前部的显著西南气流相呼应,存在一个纬向分布的湿位涡负大值区,说明大气存在湿对称不稳定。同时负大值区所在位置均落后于暴雪中心。当MPV由负转正时,降雪过程也相应减弱并结束。4.螺旋度特征螺旋度可以反映与速度场有关的有旋系统结构特征,反映旋转和沿旋转方向运动的强弱特征,一般认为z-螺旋度对应降水系统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3日沿32°N的螺旋度纬向分布显示,在区域上空为一致的螺旋度正值区域,大值中心出现在250h Pa上,强度约为6.5*10-7m·s-2;经向分布显示,区域上空为一致的螺旋度正值区域,强度中心出现在350h Pa附近,约为4.5*10-7m·s-2。分析4日沿28°N的螺旋度纬向分布,在300h Pa以下为螺旋度正值区域,向上逐渐转为负值,中心强度约为-1.5*10-7m·s-2;其经向分布则为一致的正值区域,大值中心出现在250hP a附近,强度约为7.5*10-7m·s-2。5.结论由上述可见,影响这次过程的主要系统为高原500h Pa南支槽、西南急流以及副热带高压;垂直涡度及散度的水平分布能够较好的对应降雪区域,降雪发生时高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辐散发生在250hP a附近,有时也会出现涡度正值区域从低空一直延伸到高空的情况;湿位涡的分析显示其异常区主要出现在500h Pa,对应降雪区域存在落后的负大值区,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垂直螺旋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在中低空均为一致的螺旋度正值区域,在300hP a以上的高空会转为负值,也会出现低空高空一致均为正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