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动试验是目前进行运动风险评价的主要手段,其采用的动态心电监测是评价运动风险的有效方法。但运动试验需要以递增负荷运动形式进行应激,这导致普通人群无法坚持:此外,虽然动态心电监测是判定运动风险最简便有效的指标,但测试过程与结果判读较为专业。因此,以运动试验形式进行运动风险评价不适合大规模人群采用,需要探索一些无需进行递增负荷运动与心电测量即能对运动风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发生运动风险的人群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些指标与运动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是否可以采用安静状态下的指标预测运动风险,现在研究关注的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运动风险的常见情况ST段降低异常与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心率、BMI、体力活动(PA)、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管硬度(ABI)、大脑疲劳程度(OP)、血脂、心肌酶系、C反应蛋白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中ST段异常与上述安静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利用上述安静状态下与ST段降低异常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理生化指标建立40-49岁男性运动风险预测方程,以此简化40-49岁男性运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建立适合大规模人群的运动风险预测方法。方法:173名40-49岁男性(44.0±3.5岁)以蹬骑功率自行车的形式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起始负荷为25W,每2分钟增加25W,最大负荷为200W。整个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测试受试者的心肺耐力与动态心电;以运动中V1至V6ST段降低≥0.1mV作为ST段降低异常标准,受试者出现ST段降低异常立即终止运动;采用相关分析对受试者终止运动前完成的运动负荷、摄氧量水平与ST段降低值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通过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ST段异常值与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心率、BMI、体力活动(PA)、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管硬度(ABI)、大脑疲劳程度(OP)、血脂、心肌酶系、C反应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采用多元回归法利用上述与ST段降低异常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理生化指标建立ST段降低异常预测公式。结果:(1)173名受试者进行递增负荷实验,28人出现心电ST段降低≥0.1mV,145人未出现。心电ST段降低异常男性占所有受试者的16%。;(2)心肺耐力水平越差,ST段异常发生率越高;完成心肺耐力水平越高,ST段异常发生率越低。(3)ST段异常值与HDL-c、OP以及DBP存在显著关联(p<0.05);利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建立了运动中心电ST段降低异常预测公式,公式如下:Y=-0.446+0.004X1-0.042X2+0.002X3,Y代表ST段降低幅度,X1代表安静DBP值、X2表安静HDL-c、X3代表安静OP值。方程R=0.733,R2=0.538。结论:(1)运动完成时摄氧量水平低于74.5%VO2max是运动风险发生的临界点(2)安静状态下血脂、血压与大脑疲劳程度与40-49岁男性运动风险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