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在上市公司实施过程中,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含界定为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下同)的会计规定处理目前存有许多不尽规范和不合理的地方,导致不同上市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不同的会计计量与处理。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快速扩容使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事项普遍存在,如何有效规范与提高对长期股权投资事项进行可理解、一致性及合理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处理,是会计专业人士一直在争论与探索的会计课题,还需要未来实践检验与理论的摸索。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在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会计处理与新会计准则及有关部门的规定存在很大的会计处理差异,主要问题体现为:企业持有同一上市公司长期投资股权由于存在有限售期和无限售期的会计处理差异;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初始投资成本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处理差异;不同企业持有同一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会计计量问题;企业持有不同上市公司有限售情况下长期股权的会计计量问题;长期股权投资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方法问题;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类问题及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实证案例存在的差异分析,指出其个别财务报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案例与理论研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存在问题,进而结合自身在学习、工作中的经历与经验,借鉴国际/香港会计准则的有关理论与实务,提出一些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观点与建议,以期能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引言;第二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章上市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实证案例研究;第四章公允价值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综合分析;第五章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规范的建议与思考;第六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