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个重要元素: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理念或信仰;有效表达它们的技艺。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物质或形象;以及艺术家们诉诸于物质媒介的技艺。文化传统的成功传承需要硬币两面的永恒存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包括有意识的教学,例如宗教体系中的复杂信仰的内容中,又如学徒对师傅手艺的安静观察,这些习得技艺中包含有实验和错误的成分。概括的来说,习得的回归过程、领会与传承印证了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习得"——社区中的每位成员从祖先那里吸收概念或实践并在他们的人生过程中重新实践他们的过程,通常带有个体多样性与个人策略,但并没有丢失社区生活得以延续的相互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学现象。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延续下去,其中的理念与价值必须被受众所接受,或者更有说服力。受众必须能够"阅读"这些象征和符号。儿童或学徒必须有机会学习技艺,并且他们要有意愿去学。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来说,艺术家们必须能够掌握必要的物质材料——木材、纸张或粘土。如果这些材料来源枯竭,例如通过过度开采,或者材料(颜料、纸张)价格超出艺术家承受范围等,艺术家必定停止要么停止创作要么寻找其他媒介。只有当产品拥有足够的需求、允许艺术家生存、存在日常使用者、赞助人或经销市场时,艺术创作或雕塑的传统才能够延续。文化遗产的物质方面卷入了社会关系网络中——制造、使用和交换,并且传统或许为生存需做一定的改变。本文基于对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历史(欧洲对边远澳洲殖民统治之后)的个案研究,以及我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合作的关于20世纪以来山东省农村艺术品存续的研究。刚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省传统艺术的复兴恰逢澳大利亚工艺品市场对原住民艺术的发现。两个个案研究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我认为这有利于理解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