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12周攀岩运动对小学生注意力和抑制控制的影响。研究方法:依据以下选取标准:a.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b.智力正常(IQ>90);c.右利手;d.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在沈阳某实验小学所有一年级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自然班,经筛查选取学生6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攀岩运动组和对照组。依据《青少年户外运动健身特点与指导方案研究》中关于攀岩运动运动处方推荐,并结合已有研究从干预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内容四个方面设计运动干预方案,确定以12周、3次/周、130-160次/分钟、60分钟/次;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策略;依据儿童抑制控制的两个维度来设计教学模式;速度攀岩为运动内容的攀岩运动为运动干预方案。依据国内外执行功能相关研究结果,以中等强度运动为标准,即运动负荷设定为小学生最大心率的60%-69%(最大心率=220-年龄)。对照组则在相应的时间内不做任何干预,且不得参与每周3次及以上的规律性运动。实验过程中,所有被试需心率带,以全程监控其心率变化。实验干预前后采用Stroop色词任务评估抑制控制发展,由E-prime设计完成并呈现。该任务以具有"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红、绿、蓝、黄"四个汉字为刺激,分为色词一致条件和色词不一致条件,前者字体含义和字体颜色一致,而后者不同。刺激呈现时间均为1500ms,注视点为"+",间隔时间(ISI)有五种情况并随机出现。测试过程中,被试需要尽快地对刺激本身的颜色作出判断并按键,按键时均采用右利手。实验干预前后Breckenridge(2007)编制的找动物任务测量持续注意力,测试流程为:注视点"+"界面呈现1500ms后——刺激图片呈150ms。记录下学生回答正确,回答错误以及提示个数。持续注意力测验得分为小学生回答个数减错误回答个数减提示次数。研究结果:1)针对两组小学生的基本身体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发现攀岩运动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最大摄氧量方面均不显著,ps>0.05。即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2)针对两组小学生干预前的抑制控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多变量检验对干预前Stroop任务表现进行分析,发现攀岩组和对照组在Stroop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Fs<0.56,ps>0.45),即干预前两组小学生的抑制控制具有同质性;3)为探索12周攀岩运动对Stroop任务表现的影响,采用2(组别:攀岩组/对照组)X 2(时间:前测、后测)混合设计分别对色词一致和色词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正确率方面,色词一致和色词不一致条件下,时间和组别的主效应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Fs<3.85,ps>0.05)。反应时方面,色词一致条件下,组别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5.71,P=0.02,η2=0.13),进一步比较发现攀岩组干预后反应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t(32)=-3.05,P=0.001),具体表现为对照组干预后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攀岩组。时间主效应、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2)=0.04,P=0.92,η2=0.001;F交互(1,32)=3.77,P=0.07,η2=0.08);色词不一致条件下,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1,32)=0.58,P=0.45,η2=0.02),而组别主效应、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8)=5.18,P=0.03,η2=0.12;F交互(1,32)=5.83,P=0.02,η2=0.13),说明攀岩组和对照组的Stroop任务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后攀岩组反应时与干预前存在显著差异(t(32)=2.28,P=0.03),具体表现为干预后攀岩组的反应时显著缩短,并且攀岩组干预后反应时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t(32)=-3.20,P=0.003),具体表现为对照组干预后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攀岩组。4)为探索12周攀岩运动对持续注意力发展的影响,以注意力为因变量,采用2(组别:攀岩组/对照组)X 2(时间:前测、后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交互作用显著,F(2,32)=14.45.P<0.001,η2=0.22。在前测条件下,攀岩运动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后测条件下,攀岩运动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攀岩运动对小学生注意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设计了12周、3次/周、60分钟/次的攀岩运动方案,经过12周的攀岩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小学生持续注意力和抑制控制发展,为制定有效改善注意力和抑制控制提升的运动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