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围绕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流动儿童的发展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及其神经行为基础,探索心理弹性神经行为水平的评估方法,研发适用于流动留守儿童个体和群体的评估工具与系统,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课题主要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重点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规律,及其对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机制,同时构建样本数据库,并筛选高/低心理弹性流动儿童被试;研究二为重点研究心理弹性的神经行为基础,并制定个体及群体评估方案及参考模型。研究一采用整群抽样,对石家庄市两所初中、三所小学的部分班级进行调查。纳入调查的班级五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各10个班,共收集有效数据1510份。调查工具包括亲社交回避问卷、生活适应问卷、复原力问卷及人口学问卷。研究二采用组间实验设计,基于研究一的数据,我们以家庭收入状况、是否流动儿童及生活适应状况三个变量提取出四类儿童:高心理弹性组(逆境‐发展良好),高能力组(顺境‐发展良好),低心理弹性组(逆境‐发展较差),脆性发展组(顺境‐发展较差),共有177人符合入组标准,之后由班主任教师对符合标准的学生进行他评,综合教师的评价,最终确定120个学生参与研究二的认知行为及电生理测评。研究一结果发现,相对于城市儿童(n=322),流动儿童(n=1188)在复原力的内部保护因素(β=‐1.028,p=0.005)和外部保护因素(β=‐2.450,p=0.003)都较差,流动儿童的社交回避得分更高(β=1.245,p=0.024)。生活适应方面,流动儿童的学习自主(β=‐0.763,p=0.011)较差,而他们的环境满意、活动参与、生活独立得分与城市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二发现高心理弹性组在静息状态下,HRV高频功率显著大于其他三组,说明其迷走神经功能较强,在应激任务状态下,高心理弹性组的高频与低频比例最高,说明其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平衡性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