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分析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涵,探讨其在地理教学乃至环境教育中的功能,是学生地理科学知识建构、地理思维训练、环保意识增强和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步走"的教学策略。一、注重案例教学,建构"整体"的概念(一)设置问题情境: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保证大气质量,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机动车单双号出行的规定。提出问题:1.奥运主场馆位于北三环附近,为什么地处南五环的大兴区也要执行此规定?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大兴区的大气是如何进入市区的?(二)设置问题情境:北京市的部分生活用水来自密云水库。提出问题:为了保证密云水库的水质,我们能否只将该水库作为"整体",将该水库周边保护起来就行?二、再现已学知识,形成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多媒体展示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照片,提出问题:1.组成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哪些?2.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3.蓄水前后,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形成(一)给出生物循环的实例,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二)教师介绍生物圈中的人类自身的增长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说明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