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选择成都地区老年人,记录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 and Filled teeth,DMFT)值,分析不同BMI组DMFT的差异性,探究体质指数与龋病的关系,为老年人龋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成都地区精神状态良好的社区老年人728名,其中男性640名,女性88名,平均年龄73.4岁的老年人,经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分析人口统计学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采用WHO人体身体指标检查标准和口腔检查标准记录身高体重、腰臀围数据、龋病相关的龋失补牙数、残根数及牙周疾病相关的指数。将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四组,比较不同BMI组DMFT的关系;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FT为8.54,失牙均数为4.89,均低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平均BMI值是24.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所占总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6%、39.8%、38.7%、17.9%,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比率超过我国平均水平但均低于国际水平。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龋均分别为12.23、6.91、7.93、8.27,与正常组相比,不同组别之间的龋均有差异性(P<0.05);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的缺失牙数分别是:8.81、3.37、4.14、4.66,与正常组相比,不同组别之间的缺失牙数有差异性(P<0.05)。在体重超过正常值范围的人群中,龋均和缺失牙数目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高。结论: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龋风险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体质指数超过正常值范围的人群,应重视口腔健康的维护,积极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同时应减少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积极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