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乡村兴则国家兴,在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振兴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之地,教育教学理念较为先进、资源较为集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各地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优势得以较好体现。高校应抓住契机,主动参与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行动,发挥优势,贡献力量,凭借高校资源解决农村学校体育的难点问题,共同承担帮扶重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体育浸润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明确方向。本研究在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立足贵州实际,探索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必要性、优势、基础、步骤并提出问题和建议等,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贵州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高校帮扶机制与模式的形成,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提升高校帮扶实效,拓展帮扶渠道,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为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均衡发展、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民族地区实施"体育浸润行动计划"提供思路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体育浸润行动计划、民族地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等相关期刊、报刊、图书等资料,并结合贵州实际,进一步准确把握本研究所需信息;采用访谈法对贵州部分高校、农村学校、教育部门等专家进行访谈,为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民族地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提供信息与思路;采用实地考察法深入贵州部分高校及农村学校,进一步了解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优势及基础,运用逻辑分析法,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理解、分析等。研究结果与结论:1.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体育浸润行动计划是2019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试点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重要部分,对未开足体育课的中小学,开发实施1-2门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营造校园体育环境、支持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聚焦了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难点,同时进一步明确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2.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民族地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包括:补短板破瓶颈,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均衡发展;重实践谋实效,强化师生核心素养发展;聚难点强帮扶,积极主动承担重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3.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优势:"一对一"校地结对帮扶模式,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平台;东部地区高校的支援,为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动力;各市(州)本科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创新之举,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新途径;4.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参与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的帮扶。5.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下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步骤分别是:精准识别,通过多方调研,了解哪些农村学校需要帮扶、哪些体育教师需要帮助,充分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详细记录农村学校体育运行困难的信息、致困原因及困难程度等,为后续落实帮扶做好充分准备。共同研制,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共同探讨",贵州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与帮扶的农村学校,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优势、问题等进行分析,对体育专项课程、学生技能、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体育浸润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进行共同探讨,针对实际,共同研制帮扶的初步方案,以确保可行性。第二个是"共同修订",根据已开展行动计划试点高校的经验,由高校、农村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修订帮扶的初步方案,以确保科学性。第三个是"共同研究",对修订的帮扶方案经进行实验研究后,总结不足、完善方案,再对帮扶的整个学校全面开展帮扶,以确保实效性。合作实施,强调"三个合作",第一个是贵州高校与农村贫困学校的合作;第二个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第三个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农村体育教师的合作。6.结论为:体育浸润行动计划为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有必要、有优势,但是未形成完善的帮扶机制;贵州高校帮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参与度较低。7.提出建议如下:建立"三位一体"结对帮扶机制,促进帮扶工作落实,在已建立的"校地结对"帮扶机制基础上,建立"院校结对"帮扶机制(贵州高校体育学院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以及"系(或教研团队)组结对"帮扶机制(体育教育系或教研团队与农村学校体育组的结对帮扶)。创新帮扶协作方式,从参与式过渡到问题主导式,推动帮扶实效。坚持重点与特色帮扶相结合,形成最佳帮扶模式,积极探索并形成适应当地情况的最佳学校体育模式,突出贵州"特色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