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玛窦(1552—1610)是第一个以"西儒"自称的天主教来华传教士,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了认真研习,主动译介的积极态度。他重点探究了儒家文化,曾以自己的理解来讲授"四书章句",并属于最早将儒家《四书》译为西文的学者之一,其《四书》的拉丁文译本具有西方学者翻译中国文化经典之开先河的意义。为此,他享有西方的"中国学"之"鼻祖"的殊荣。利玛窦以其身体力行而带动了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翻译和在西方社会推广、传播,从而亦为当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理解儒家思想上,利玛窦看重儒家的学术层面而不是其宗教层面,故而认为儒教不是宗教,而乃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表述,此即最明确表示儒教不是宗教这种说法之始。此外,利玛窦还推动了对儒家思想中"天"之理解与西方基督宗教的"天主"观念的比较研究,对儒家道德思想亦有深入的探究。利玛窦的这些探索在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中有着筚路蓝缕之功,尤其是使儒学开始被西方社会所关注和理解。对于利玛窦的这些独特贡献,目前人们在其细节考据上仍有不少未解之谜,对其通过接受儒家思想来融合中西文化之举也存有疑问和不解,故其重要历史地位和杰出文化贡献在中西方、特别是在其故乡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评价。所以,发现利玛窦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我们当今需要积极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