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Kotenko等和Sheppard等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共同发现干扰素家族的Ⅲ型子集,它包括三个成员:IFN-λ1,IFN-λ2和IFN-λ3,也分别被称为IL-29,IL-28A和IL-28B。人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 29,IL-29)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免疫学活性。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IL-29抗病毒活性研究的进展,阐述IL-29抗病毒活性的作用机理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为研制开发新的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关于IL-29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归纳整理,阐述IL-29的抗病毒作用机理。结果:①IL-29与Ⅰ型IFN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似,通过激活Jak-STAT(Januskinase-signal transducerof transcription)信号通路而产生生物学效应;②IL-29与Ⅰ型干扰素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性质,如在许多细胞中诱导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Marcello等人研究表明IL-29的抗病毒效果比IFN-α起效较慢,弱,但持续时间更长。此外可能由于IFN-λ的受体分布与Ⅰ型干扰素不同,Ⅱ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Ⅰ型干扰素;③IL-29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脑心肌炎病毒(EMCV)、人类疱疹病毒1和2型(HHV-1,HHV-2),甲型流感病毒(IAV)等具有抗病毒活性;④Bartlett等通过观察表达IFN-λ的重组牛痘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首次证明了IFN-λ的体内抗病毒活性;Ank等研究表明,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细胞实验中,IFN-λ对EMCV有抗病毒活性;Ank等报告通过腹膜内注射干扰素-λ能降低肝中HSV-2的感染;Pagliaccetti等将IFN-λ静脉注射到HBV转基因小鼠时只观察到微弱的抗病毒活性;⑤聚乙二醇化的重组人干扰素-λ1(PEG-IFN-λ1)是治疗慢性HCV感染的新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FN-λ诱导的抗病毒活性与IFN-α的相当,且不会引起许多副作用,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结论:国内外对IL-29研究进展表明,IL-29在抗毒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