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现有显示有超过40%的青少年有过至少一次自伤行为。自伤与各种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能够有效预测自杀行为,既是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典型表现,又是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情绪管理模型认为,自伤是青少年达到缓解消极情绪的手段;自我惩罚模型则强调自伤是青少年实现惩罚自己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两个模型提出,青少年自伤的自我惩罚功能只有在其感受到消极情绪才会发生。由于羞耻和内疚是伴随自我惩罚行为出现的两种典型情绪,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青少年自伤的自我惩罚功能是因为羞耻还是内疚。本研究使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通过三个子研究来达到研究目的。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羞耻和内疚对自伤的启动效应。结果显示,内疚组(t=-2.28,p<0.05)和羞耻组(t=-5.14,p<0.01)青少年在诱发了相应情绪后自伤行为显著增多,而无情绪诱发组青少年则无此现象。研究二采用2(诱发情绪:羞耻/内疚)×2(自伤条件:冷水/温水)双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自伤对青少年羞耻和内疚的缓解作用。结果显示,在唤起同样的内疚和羞耻后,自伤组(将手浸入冷水)青少年的内疚感显著低于非自伤组(将手浸入温水)青少年((t=-2.69,p<0.05)),自伤组青少年的羞耻感显著低于非自伤组青少年((t=-4.88,p<0.00))。研究三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自伤水平与羞耻、内疚的相关。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水平与羞耻感显著正相关(r=0.13,p<0.05),与内疚感显著负相关(r=-0.17, p<0.01)。结论:尽管内疚和羞耻都能明显启动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自伤行为又能有效缓解内疚和羞耻,但从长远来看,自伤行为将降低内疚感,增加羞耻感,因此,青少年自伤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羞耻,而非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