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疲劳对下肢关节刚度的影响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研究目的:观察健康成人在疲劳状态下以不同速度行走时下肢各关节刚度的差异。研究方法:12名参与者(参与者皆为男性,年龄:28.16±7.10岁,身高:1.75±0.04米,体重:70.62±4.70kg)参加了这项研究。使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板采集受试者步行训练前后不同步行条件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方程用以计算单腿支撑期间(脚平到脚跟提升之间)的关节刚度,当r2大于0.80则被认为是具有非常接近线性行为的力矩-角度关系的相位。
其他文献
课后服务中教师负担过重、活动与教学同质的老问题,在“双减”带来的学生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又面临新挑战;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与课堂教学在实践逻辑上异质的“活动”,以主题或任务定向的、学生全程参与、承担责任的活动代替“培训”导向的活动,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路。为此,课后服务要兼顾智力活动与体验性活动,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指导”模式,组建专业化、职业化和规模化的课后服务专业团队,政府、社会和家庭明晰权责边界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
随着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汉语教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文章着重研究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因素与国际汉语教材结合的情况,按照呈现内容及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重视程度、文化教学大纲、文化内容的古今倾向、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策略、新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探索建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的新途径,提出
运用语料库的方法,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两个汉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均具有明显的显化特点,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郑须弥译本词汇变化度小,虚词数量多,句子冗长;而马爱农、马爱新译本词汇丰富度高,使用大量叠词、拟声词,句子简洁,表达凝练。这些翻译风格差异受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经历与翻译目的影响,也给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带来启示。
<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若要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学校如何在家校合作中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舒适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基于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从家校合作中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提高父母家庭教育能力,为学生创建适宜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数学思维方法非常关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够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架构,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应用能力,从而发展学科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教师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合理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思维模式的梳理和架构,又可以促进其对知识的感悟,实现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经历发现、归纳以及总结等一系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开展学校课后服务作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成为许多家庭的共同诉求。文章以概念解读为切入口,分析“双减”背景下教师课后服务设计的基本逻辑、实践障碍与保障机制。研究发现,“双减”背景下教师课后服务设计的实践障碍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后服务权益与积极性难以保障;二是教师课后服务协作空间与设计方式亟待优化;三是教师课后服务自由度与秩序缺乏理性
文章简述了日本战后工业设计巨匠柳宗理的作品及其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播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回顾了柳宗理的个人发展的背景以及他所创作的代表性设计作品。其次通过结合具体作品,笔者分析阐述柳宗理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包含了东方的手工艺美学与西方的功能性设计的交融,也包含对于西方现代设计的人性化、有机地改造与利用。最后,笔者从受众与媒介角度解析柳宗理设计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