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旅游景区也随之迅速成长。但在旅游景区发展的同时,景区圈“景”为“区”、“围城”式开发等问题严重,“孤岛”现象在旅游景区中日益凸显,景区和社区的差异越来越大,景区和社区的矛盾逐渐激化,成为阻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学者们虽然对旅游景区中的“孤岛”现象有所关注,但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将“孤岛”理论应用到旅游景区发展中,立足于景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视角,能够弥补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也能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访谈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软件辅助相结合、横向比较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明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进展与述评、研究依据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的基础上(第一章);以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第二章);创造性提出旅游景区孤岛的概念,并系统的分析了旅游景区孤岛的提出、成因、演化、特征、类型等内容,初步建立了旅游景区孤岛理论框架(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第四章);并以普者黑六大旅游景区为实证进行测度(第五章);根据实证结果,从预警、“反规划”、调控三方面提出旅游景区孤岛效应逆变机理(第六章);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第七章)。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1)本文从微观的视角,将“孤岛”引入旅游景区研究范畴。旅游景区孤岛指景区与周边社区存在鲜明差异并缺少相互联系,形成孤立发展的旅游现象。旅游景区孤岛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景区和社区的隔离状态及割裂关系,为旅游景区研究和旅游影响研究提供新的独特视角。(2)旅游景区孤岛包括经济孤岛、社会孤岛、景观孤岛等类型,是一个从“初化→兴化→孤化→极化/融化”的演化过程,具有经济利益的割裂性、社会文化的挤出性和景观生态的破碎性等特征。其成因包括:在外部方面包括空间区位的锁闭性、发展模式的单一性、管理体制的多重性等,在内部方面包括利益追逐的驱动、社区参与的障碍、人为生态的破坏等。(3)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测度体系由1个目标层、3个子目标层、2大指标类型和21项具体指标构成,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构建了“D/C”孤岛效应评价模型。其中,差异性指数(D)越大,孤岛效应越大:连接度指数(C)越大,孤岛效应越小。(4)普者黑六大旅游景区中,经济孤岛效应最高的是摆龙湖景区(4.4010),最低的是落水洞景区(0.4940) 社会孤岛效应最高的是山河湾景区(2.3649),最低的是落水洞景区(0.8125) 景观孤岛效应最高的是八道哨景区(1.3359),最低的是摆龙湖景区(0.3999)。从整体孤岛效应总值来看,普者黑旅游景区孤岛效应从高到低分别是经济孤岛(2.3663)、社会孤岛(1.2267)、景观孤岛(0.9768)。(5)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有三种逆变机理,即前逆变——预警机制,包括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确定预警界限值、制作预警信号图、发布预警信息等,中逆变——“反规划”机制,包括确定一个目标、采取四项分析、做好四个规划、进行两种反馈的旅游“反规划”流程,后逆变——调控机制,包括降低差异性、增强连接度、实施恢复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