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前的研究发现,在重复博弈情境中,相比于外群体成员,个体更愿意付出代价使内群体成员受益,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社会认同理论和有界广义互惠理论分别从自我概念和声誉关注的角度解释了重复博弈情境中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来源于所属群体,个体期望在社会比较中内群体优于外群体,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因而表现出合作的内群体偏爱。而有界广义互惠理论则认为个体更关注自己在内群体中的声誉,从而导致其与内群体成员更多的合作。近期有研究者指出,上述两种理论很可能不适用于解释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因为个体在单次博弈情境中比在重复博弈情境中更难形成稳定的来自所属群体的自我概念,同时也更不需要关注自己在内群体中的声誉问题,但此种推测并未得到充分的实验证明。因此,目前关于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机制尚不清楚。社会投射理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更高,而社会投射理论认为社会投射水平越高则合作可能性越大,因此很可能个体对内群体更高的社会投射水平导致了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本研究从社会投射角度切入,旨在较为系统地探讨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本文由三个研究构成。研究一包含两个实验,旨在考察单次博弈情境中是否存在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以及如果存在,社会投射理论是否比前述的社会认同理论和有界广义互惠理论更好地解释它。实验1采用画作偏好任务创设群体,考察在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是否存在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实验2操纵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收益矩阵的合作指数,社会投射理论预测合作指数的水平影响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但是社会认同理论和有界广义互惠理论预测合作指数的水平不影响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基于这两种不同预测,实验2探讨究竟哪一种理论的预测能够更好地被证实,以及社会投射理论是否能够比其他两种理论更好地解释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行为内群体偏爱现象。研究二包含三个实验,试图在研究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社会投射在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的内群体偏爱中的作用。实验3和实验4均用点估计任务创设群体,并分别采用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范式测量合作水平,分别基于有界广义互惠理论和社会投射理论的推测,引入个体对于内、外群体的声誉关注程度和社会投射水平作为潜在中介变量,探测它们是否中介了内、外群体对合作水平的影响以及哪一个的中介作用更大,进一步探讨社会投射理论对于解释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行为的内群体偏爱现象的合理性。实验5则直接操纵个体的社会投射水平,使个体在完成囚徒困境博弈时对内、外群体持有相同或不同的社会投射水平,以考察当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相同时,合作的内群体偏爱是否会消失,从而进一步探讨社会投射的作用。此外,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观点采择水平影响特定情境中个体对他人进行社会投射的意愿。如果社会投射是导致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的重要原因,那么观点采择水平应该会影响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具体而言,观点采择水平较低时个体很可能对内、外群体投射程度均较低,从而削弱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基于此,研究三引入观点采择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旨在探讨其是否通过社会投射水平调节单次博弈情境中内、外群体对合作水平的影响。研究三包含四个实验:实验6和7采用实验室创设的群体,实验8和9采用自然群体,且实验6和8测量个体固有的观点采择水平,实验7和9操纵个体的观点采择水平,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观点采择水平对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个体对内、外群体的合作水平之差作为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第一,个体在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表现出了合作的内群体偏爱(实验1)。第二,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合作指数的水平影响了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实验2):高合作指数条件下,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低合作指数条件下,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现象消失了,证实了社会投射理论的预测。第三,在单次囚徒困境博弈(实验3)和单次公共物品博弈(实验4)情境中,内、外群体均通过社会投射水平而不是声誉关注程度影响合作水平:相比于外群体,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更高,进而对内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水平。当操纵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相同时,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现象消失了;当操纵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高于外群体时,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现象仍然存在(实验5)。第四,单次囚徒困境博弈情境中,观点采择水平通过社会投射水平调节了内、外群体对合作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观点采择水平通过影响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差异程度而影响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1)在实验室群体(实验6)和自然群体(实验8)中,相比于固有低观点采择水平个体,固有高观点采择水平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差异程度更大,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合作的内群体偏爱。(2)在实验室群体(实验7)和自然群体(实验9)中,通过实验操纵提升观点采择水平后,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差异程度变大,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于有界广义互惠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投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单次博弈情境中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现象。尽管单次博弈情境中背叛是优势策略,但由于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更高,使得合作很可能取代背叛成为个体与内群体对手博弈时的优势策略。而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受其观点采择水平的影响,观点采择水平越高,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社会投射水平差异程度越大,合作的内群体偏爱程度越大。本研究细化、完善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对如何削弱合作困境、促使个体选择合作以获得集体利益最大化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