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鲤科、短担尼鱼属。因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体透明,被广泛应用于胚胎学、发育生物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被喻为理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脊椎动物模型之一。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原产于大西洋东北沿岸。由于养殖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工繁育获得的大菱鲆存在精液量少、精子活力较低、成熟度良莠不齐等现象。使得大菱鲆的配子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了优质子代鱼苗的生产。且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成熟大菱鲆精子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畸形精子。鱼类的生殖是维持种群及遗传信息延续的重要生命活动,而配子的产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父本遗传信息和父源物质的携带者,精子发育的成熟过程已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由于养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在亲鱼培育中时常出现雄性亲鱼成熟和排精上的障碍,产精量过少或精子质量不高,甚至出现精子畸形、无活力等现象,致使受精卵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精子发生过程紊乱直接相关。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进化保守过程,在细胞中降解有害或冗余细胞质组分,从而确保细胞稳态和存活。细胞自噬主要有三种形式: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其中,巨自噬(以下称为自噬)是最受关注的主要途径。自噬是包括鱼类在内的有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其过程的紊乱会直接导致细胞凋亡、器官坏死、个体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标记自噬小体及自噬水平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亚显微结构观察和分子标记的运用。其中,LC3和BECN1是常用的表征自噬水平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之一。LC3是自噬标志物(自噬形成时,胞浆型LC3-I会酶解掉一小段多肽,转变为自噬体膜型LC3-II)已被用来作为自噬评价和测定的公认指标。Beclin1是形成自噬体的必需分子,作为分子反应"平台",可介导自噬相关蛋白定位于吞噬泡,并与多种蛋白反应调控自噬体形成与成熟。本研究阐述的LC3和Becn1在斑马鱼和大菱鲆中各组织的表达变化,为自噬在斑马鱼和大菱鲆中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