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褐变的差异性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皮褐变是影响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和货架期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比较研究了在(8±1)℃贮藏条件下"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褐变的差异性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采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经清洗并用25%的抑霉唑杀菌剂1.0 mL/L浸果5 min,果实晾干后用0.03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8±1)℃下贮藏。定期测定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兰竹"荔枝果实相比,采后"乌叶"荔枝果实较不容易发生果皮褐变,贮藏期间,"乌叶"荔枝果实的果皮褐变指数显著低于"兰竹";"乌叶"荔枝果实的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高于"兰竹",而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低于"兰竹"。贮藏期间,荔枝果皮的花色素苷、总酚、类黄酮含量和PPO活性不断下降,而POD活性则不断上升,但在同一贮藏期间,"乌叶"荔枝果皮的花色素苷、总酚、类黄酮含量都高于"兰竹",而PPO和POD活性则低于"兰竹"。据此认为,采后"乌叶"荔枝果实较不容易发生果皮褐变与其保持较低的果皮PPO和POD活性而减少果皮花色素苷、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有关。
其他文献
2009年美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回暖迹象,双方高层互动频繁,对抗关系有所松动,这是双方权衡各自利益的战略选择。但由于双方因战略目标存在差异,互信机制尚未建立,两国关
本文通过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外源性干预手段,利用HPLC-QQQ/MS检测方法,考查干预前后赤小豆萌芽过程中主要酚类物质的代谢变化。结果显示,MeJA干预可促进赤小豆萌芽中包
小学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让他们自觉投入到具体的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众多思想精髓都对现代殡葬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的生死观、丧葬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大国工匠精神从不同程度为殡葬观念、殡葬手段、殡葬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心理比出世心理要强;不同学历、成绩水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