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人群中广泛存在对未来消极预期的增强和积极预期的减弱,本研究旨在考察这种异常是否是自我特异性的,是否会泛化到他人身上。57名大学生(女生34名)参加了本实验。根据被试在贝克抑郁量表(BDI)上的得分,将总分大于等于14的被试纳入抑郁倾向组(30人),将总分小于等于4的被试纳入非抑郁倾向组(27人)。实验材料包括20个积极未来事件(如"与相爱的人举行婚礼")和20个消极未来事件(如"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将40个未来事件分别以"我"和"周潇"(他人条件)为主语,用E-Prime呈现,要求被试在看到未来事件时,立刻闭眼进行想象,当脑海中开始浮现画面时做按键反应,当想象结束时再次做按键反应,随后睁眼对未来事件想象的生动程度、情绪感受、可能性及自我相关性在50点Likert量表上做评估并按键。对未来事件的想象准备时间、想象持续时间、生动程度、情绪感受、发生的可能性和自我相关性指标的"自我-他人"进行2(组别:抑郁组,非抑郁组)×2(情绪价:积极,消极)的ANOVA分析。结果发现,在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指标上,组别与情绪价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想象未来消极事件时,抑郁组比非抑郁组"自我-他人"的值更高,抑郁组自我消极条件和他人消极条件差异不显著(P=0.797),而非抑郁组被试认为消极事件未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显著小于他人(P<0.01)。回归分析还发现,未来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与他人身上的可能性之差,与BDI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没有显著差异。在其他指标上,没有发现显著的组间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正常人认为未来消极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比自己高,即存在自我的保护倾向;但抑郁人群则对未来的自己和他人存在同样的消极预期。本研究说明,抑郁人群的未来消极预期增强会泛化到他人身上,并不是自我特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