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温室栽培的番茄上出现"黄叶紊乱"(yellow leaf disorder)症状,1998年,被鉴定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此病除大洋洲、南极洲未见报道外,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均有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在中国番茄褪绿病自2004年在台湾被报道以来,目前该病毒已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天津、北京等番茄主产区大范围发生,并成为番茄生产中又一严重病毒病。番茄褪绿病毒病具有暴发性和流行性,依靠媒介昆虫粉虱传播,尽管发现较早,但是抗番茄ToCV育种研究进展缓慢。因此,抗番茄褪绿病毒资源材料筛选、抗性育种种质创制和抗ToCV番茄新品种的选育将成为中国番茄育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以野生秘鲁番茄、醋栗番茄、多毛番茄、智利番茄、契梅留斯基番茄、栽培番茄共64份番茄为研究材料,其中包括对番茄褪绿病表现抗性的秘鲁番茄LA0444和契梅留斯基番茄LA1028,利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即通过带毒烟粉虱进行自然接种,根据病害严重度将病害表型评价标准分为5级,并进行病情指数与抗病指数计算,最后通过表型观察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与筛选。以优良栽培番茄育种系142-1009和142-1007为母本分别与秘鲁番茄LA0444为父本进行杂交,由于存在远缘杂交障碍,杂交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因此,通过胚挽救方法在杂交授粉20 d左右进行组织培养以获得相应的F1植株,同样利用挽救方法获得相应的BC1植株。以感病的优良栽培番茄育种系142-1009和142-1007为母本,以抗病契梅留斯基番茄LA1028为父本杂交构建F2代群体,利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对2个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根据表型鉴定结果各选取最抗的3个单株分别与142-1009和142-1007进行杂交,并获得相应的F2BC1种子,之后进行自交获得相应的F2BC2种子,再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通过连续回交、自交和田间抗病性鉴定将抗性基因转育至栽培番茄育种系中,创制抗病育种种质。从64份番茄材料中筛选出5份抗病材料,这5份抗病材料均是野生秘鲁番茄,少数单株表现出轻微的感病症状,多数单株无任何症状。通过胚挽救方法,获得了野生秘鲁番茄LA0444与栽培番茄的F1代及BC1代植株。调查来自于142-1009×LA1028的F2代群体235株,142-1007×LA1028的F2代群体135株的表型,两个群体中单株均抗感分离,并呈现正态分布趋势,表明该抗病性由多基因控制,抗病基因显性效应明显,从2个群体中各选取3株抗性最好的单株分别与142-1009和142-1007进行杂交,之后自交,目前已获得了相应的F2BC2种子,F2BC2群体的抗性鉴定和回交转育工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