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免疫学关系密切,深入探讨二者关系在揭示中医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目的:探讨中医阴阳学说与免疫的相关性。方法:从阴阳学说和免疫学文献中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①探讨了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阴阳属性。例如:机体的免疫系统应属阴,而免疫功能应属阳;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虽属阴,但其通过各种方式发挥的免疫功能应属阳;免疫功能总体上虽属阳,但其中的免疫抑制功能应属阴等。②认为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为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均与免疫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阴阳的对立制约:如对"异物"的免疫排斥与对自身的免疫耐受、Th1细胞与Th2细胞、促进与抑制免疫效应的免疫分子、KAR与KIR、ITAM与ITIM等。阴阳的互根为用:如B细胞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而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白细胞介素4等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进一步分化。阴阳的消长平衡:如T细胞表达的CD28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配体B7结合可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进而活化T细胞;而T细胞活化后可诱导性表达CD152,CD152与B7的亲和力较强,二者结合后启动抑制信号,使激活的T细胞停止增殖,从而对T细胞应答产生负反馈调节,使其保持一个正常的免疫平衡状态。阴阳的相互转化: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可以防御和清除病原体的入侵或其他有害物质以保护机体不发生某些疾病,但若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在清除病原体等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而发生超敏反应性疾病;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经过自身或药物调节又可痊愈而使免疫防御功能恢复正常。③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所用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包括免疫调节疗法等。即用药物或生物制剂对相关疾病进行免疫调节。其中调整阴阳治则中的"损其偏盛"包括免疫抑制疗法,而调整阴阳治则中的"补其偏衰"则包含免疫增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