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淳教授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第六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30余年,擅长中医脾胃肝胆疾病的诊治,学术造诣精深,医术精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鼓胀病也有独到的见解。对鼓胀病的治疗,甘淳教授善于从"三焦"论治,"三焦"学说可追溯至《内经》时期,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对"三焦"的认识,历代医家意见不统一,主要的观点在于"有形"和"无形"的争论,"有形"与现代医学有相近之处,多认为是胸膜、肋膜、膈膜等大的网膜;"无形"多认为是无具体的形态可言,可从属于某脏腑的某功能。甘淳教授认为"三焦"应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体,并把这一认识,应用到临床治疗鼓胀病的治疗当中。首先,"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又叫"孤腑"、"大腑",如张景岳云:"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其在经络学说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相表里,为与"部位三焦"方便区分,可称之为"六腑三焦";其次,从部位上而言的"三焦",认为三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在鼓胀病的治疗中,甘淳教授注重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灵活运用"三焦"理论,以调理三焦为治疗大法,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为鼓胀病三焦治则。可在三仁汤、小柴胡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三仁汤作为"部位三焦"的代表方,方中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利水渗湿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