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史理论认为人们的生命史策略需与环境相适应。早期所经历的社会心理压力可能使女性采取快速生命史策略,表现为寻找短期性伴侣而不是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以及在择偶中更注重获得间接的好基因利益而不是伴侣提供的各种长期投资。近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早期生活经历不仅会让个体具有不同的生命史发展轨迹,并且也会使个体在后来面对各种社会心理压力时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试图在生命史理论的框架下,考察早期与现在所经历的社会心理压力是否对女性择偶偏好的影响,并探索不同时期的经历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根据462名女性填写的在线问卷,研究发现在儿童期(无论是儿童早期还是后期)缺乏父母关爱以及在现在缺乏社会支持可以使女性在择偶中对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的要求都有所降低,而对于另外一些压力因素,包括灾祸的发生,搬家,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或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则只有儿童早期经历才会使女性在择偶中对直接利益的寻求减少,在儿童后期或者现在经历这些压力事件则不会影响女性的择偶偏好。此外,研究还表明早期的经历与现在的经历的确存在交互作用,即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长大,或者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较长时间不在身边的女性,在成年后对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更为敏感。这些结果支持了生命史理论的观点,个体不仅会由于早期的经历与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生命史策略,还会形成对所处环境特定的反应模式,使得他们在后来面对社会心理压力时也能权衡利弊,做出恰当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