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物质主义,是一种将物质财富作为人生重要追求的价值观,包含成功、中心和快乐三种成份。高物质主义者相信物质是获取幸福的重要途径,但是已有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和幸福呈负相关。如何解释物质主义和幸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则根据目标内容理论对两者关系进行机制层面的探讨。目标内容理论将人的目标分为两种:追求个体内在成长的内部目标和追求外部奖赏的外部目标。同时,该理论指出,人具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关系、胜任、自主),不同文化下的个体都主动追求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可以体会到幸福,而追求外部目标并不能满足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追求外部目标和较幸福感呈负相关。根据这一理论,本研究假设,作为外部目标的一种,物质追求并不能满足以上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因此物质主义者的幸福水平较低,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在物质主义和幸福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本研究对福州和连云港两地,共948名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幸福感,抑郁水平以及相关行为(抽烟和喝酒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使用自陈是量表,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集体施测。结果表明:(1)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2)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中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不能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最终影响其幸福感。本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物质主义和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机制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提醒大学生在制定目标时,需要注重和他人良好关系的建立,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自主,而不仅仅追求物质目标。其次为目标内容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这一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