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为害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发掘抗条锈病基因并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是小麦条锈病分子遗传改良的基础。本研究利用成株期高抗条锈病亲本I1B15946和高感条锈病亲本I1B16436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经GBS (Genotyping-by-Sequencing)测序对群体进行SNP基因分型并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016-2019连续4年成株期表型数据共检测到3个抗条锈病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TL),QYr1B、QYr5B、QYr6B,解释了13%~10%表型变异,其中QYr1B和QYr6B的有利等位基因均来源于抗病亲本I1B15946,QYr5B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感病亲本I1B16436。同时,从RILs群体中筛选出20份极端抗和极端感的材料,通过BSR-Seq (Bulked segregant RNA-Seq)定位到11个QTL,并将显著的SNP标记开发成KASP在RIL群体中进行了验证,发现7个QTL与表型显著关联,其中包括连锁分析定位到的位点QYr1B。目前已经将携带QYr1B的抗病株系与感病亲本杂交构建了F2次级分离群体,正在进行QYr1B的精细定位。本研究能够为小麦抗条锈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利基因/QTL及高通量检测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