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血浆TNF-α和IL-4表达的影响

来源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维酶素组,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运用MNNG溶液(200μg/m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ml/只,生药1g/m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PLGC大鼠的组织学、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1.模型组血浆TNF-α和IL-4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降低,P<0.05;2.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1.MNNG溶液(200μg/m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ml/只,生药1g/m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可复制大鼠脾虚证PLGC模型.2.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的机制之一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变化及胃粘膜间质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的.
其他文献
"中西医结合"已有五十七年,迄今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就中西、西医究竟该怎样结合,本文提出:必须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文章阐述了中西结合的“得”与“失”,并从中医学、西医学以及立足西医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存在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为何要立足中医,提出中西医结合必须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医的方法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并呼吁现行教育体制的
目的:研究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的影响,并从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抗氧化损伤的信号通路研究其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0min再灌注24h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