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凹陷黄岩1-1气田是典型海上低渗气田,主力层花港组为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有利沉积相带的分布制约着气田的高效开发。在连片三位地震资料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技术建立定量沉积体系,利用水平井标定的地震波形的细微变化和探边工具对沉积体系内部的结构进行了刻画。提出了黄岩区花港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及辫状河、曲流河沉积,半定量解剖了三种储层的平面形态、分布范围、宽厚比及剖面组合关系,理清了H6~H1层垂向演化规律。整体表现为垂向上由H6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逐渐演变为H3层辫状河及H2层曲流河沉积体系(图1)。总结了四类主要砂体的剖面、平面形态和规模:(1)曲流河砂体厚度一般较小,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弱连续、弱反射、顶平底凸的特征,向两侧同相轴逐渐减薄相变,平面形态为弯曲的长条状,河道宽0.5km~1.2km,厚8m~30m,宽厚比15:1~40:1;(2)辫状河道砂体厚度约20m左右,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较连续、强反射特征,两侧反射强度突然减弱或突然相变,反映到平面形态为边界清晰,河道弯曲度小的长条状,河道宽0.2km~1.6km,厚20m~40m,宽厚比40:1~100:1;(3)辫状河道带是由辨状河道相互叠置而成,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较连续、强反射条带,并向两侧逐渐变薄直至相变,平面上为更宽的河道和较清晰的边界,河道带宽15km~25km;(4)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透镜状形态,分布无规律,平面形态为一定弯曲度的长条状,河道相互切割、叠加,宽0.5km~1.3km,厚4m~30m,宽厚比15:1~40:1;(5)曲流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强度较强的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平面上为弯曲度较大的蛇曲形态,边滩长2.5km~3.6km,宽1.5km~2.7km。在沉积体系研究基础上,解剖了花港组H5、H6层迷宫状分流河道砂体、H4层孤立窄条带状河道砂体以及H3层宽带状辫状河复合心滩砂体。H3层表现为纵向上厚度较大,由多期心滩冲刷切叠形成的复合心滩沉积砂体,其沿河道方向呈长条状分布。H4层砂体表现为薄层、孤立、分散分布的条带状河道砂体。H5、H6层砂岩发育,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多期叠置迁移。在H5层单一河道内,利用水平井资料、地震波形细微变化及探边工具进一步识别出4期单一心滩,发现单一心滩间存在不连通或半连通的阻流界面,制约生产井的有效动用。本文建立了基于地震沉积学与井震结合砂描的分级储层精细解剖方法,为海上低渗油气田精细储层解剖,开发方案制订和调整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