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血栓长度与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密切相关。然而磁共振扫描仍缺乏评估血栓长度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创新性的通过调整T1序列的扫描顺序,成功获得延迟相T1增强图像,并用以评估血栓长度及进一步探讨该指标与大脑中动脉溶栓后再通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多模式MRI指导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存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者;多模式MRI序列包括常规T1、T2FIAIR、DWI、PWI、TOF-MRA及SWI,将常规T1序列置于PWI之后(约90秒)进行扫描;溶栓后24小时进行头颅血管复查。利用动脉闭塞病灶(Arterial Occlusive Lesion,AOE)量表评估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结果:74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年龄为(66.1±13.2)岁,其中女性28例(37.8%),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39.5±84.8)分钟,溶栓前NIHSS为(13,IQR 6-17)分;平均血栓长度为(8.18±4.56)毫米。校正基线NIHSS评分、DWI病灶体积、发病至溶栓时间、房颤及既往抗栓治疗史后,延时相T1增强测量所得血栓长度能独立预测静脉溶栓后血管未再通(OR=1.314;95%CI 1.109-1.555;P=0.002)。ROC分析提示其最佳预测值为6.77毫米,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57.9%。结论:通过调整多模式MRI扫描序列顺序,将常规T1序列置于PWI后,能成功获得延迟T1增强图像,用以评估大脑中动脉血栓长度,并能有效预测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