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病毒与其传毒介体灰飞虱互作诱导的“Trade-off”效应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该病毒除可通过灰飞虱取食水平传播外,还可通过侵染灰飞虱卵巢进行垂直传播。本团队通过研究感染RSV的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育、生理和取食行为变化,评估了RSV与灰飞虱及其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s,YLS)三者间潜在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感染RSV后灰飞虱卵期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历期显著缩短,亦即加快了RSV的垂直传播速率。对灰飞虱蜕皮至5龄若虫起72h内保幼激素合成通路中JHMT和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CYP307A1两基因的时间动态转录表达水平检测发现,RSV感染诱导这两个基因分别下调和上调,这可能是其造成灰飞虱若虫历期缩短的主因。研究同时发现,感染RSV后,灰飞虱雌成虫YLS含量显著增多,且取食韧皮部时间显著延长,可能是其体重显著升高的主因。此外,感染RSV还诱导了促使雌虫相对于雄虫具备更高传毒效率的取食行为雌雄二型现象。除感染RSV诱导的有益之处,其显著降低了灰飞虱初羽化成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转录表达水平及单雌产卵量,这表明感染RSV后对灰飞虱的生殖力不利。综上,我们对RSV与其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互作提出了新见解:RSV感染其传毒介体灰飞虱后,诱导了基于RSV传毒策略、带毒灰飞虱(尤其是雌虫)取食行为和其发育的"Trade-off"效应,而这种效应恰恰有利于RSV自身的传播。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特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先对氨基酸的理化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融合成3位编码。接着,在原有3位编码基础上加入3位氨基酸在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