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创编、推广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项目,加强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等。已有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对"特教生"(聋哑、视障和培智学校学生等)身心健康影响作用则更为深远。但多位学者针对聋哑生的研究认为:"普适化"且缺乏具有补偿功能(运动感知觉缺失)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导致聋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以及对感戴认知具有一定局限性,易产生不良情感倾向。因此,积极寻求并创编对机体功能缺陷具有补偿与康复功能的健身锻炼资源,感召并激励聋哑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体适能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能获得运动愉悦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对他人(教师、家人与同伴等)的付出与帮助、社会给予的方便与恩惠等形成感恩的心态,提升感戴行为,以达到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亲社会行为,形成乐观的生活与处事态度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成立课题组,进行整体设计。首先确立"积极参加实效性课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理念。其次,运用文献资料法,根据聋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健身锻炼资源,同时确立"混合式教与练"的施教与实训路径,分两次在聋哑初、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运动干预。即(1)以竞技体育领域"功能性训练"与康复医学范畴"功能性锻炼"理论为思路,提出"身体功能锻炼"概念;选编富有趣味性并对机体功能缺陷有补偿和康复功能的身体功能锻炼(7类、29个练习)手段,并设计运动干预方案。(2)以语文和化学等学科对"聚合"一词的解释为思路,将三种运动项目排列组合,并合理控制运动负荷,设计"健身跑+有氧搏击操(9个组合动作)+弹力带(4类、14个动作)"聚合式运动干预方案。最后,采用实验法、心理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某聋哑学校约60名聋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一学期(每周4次,每次45分钟)的干预实验,探讨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聋哑初、高中生体适能、情绪(紧张、愤怒、抑郁、慌乱、疲劳、精力和自尊)与感戴行为(人物取向、事件取向和道义取向)的影响。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活动方式(跑步、跳绳和篮球等);实验组身体功能锻炼干预为高一年级32名聋哑女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人);聚合式运动干预为初二和初三年级28名聋哑生(实验组12人、对照组16人)。研究结果:(1)根据聋哑生身心特点和运动技能学习的特异性,优化选取对机体功能缺陷具有补偿和康复功能的健身锻炼手段,同时采用"混合式教与练",更有利于聋哑初、高中生掌握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系统、实效性的健身锻炼。既提高了健康体适能水平,又对良好情感状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心理效应。为聋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2)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聋哑初、高中生柔韧和心肺适能均有明显提高效应。其中12周身体功能锻炼(7类、29个练习)干预后,实验组聋哑高中女生仰卧起坐、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3项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14周"健身跑+有氧搏击操+弹力带"聚合式运动干预后,实验组聋哑初中生单腿闭眼站立、坐位体前屈、肺活量和俯卧撑4项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用且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方案能有效地提高聋哑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3)积极的情绪体验、感戴认知与行为的培养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1)身体功能锻炼干预后,实验组聋哑高中女生紧张、愤怒、抑郁和精力4项情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慌乱、疲劳和自尊3项指标也有所改善。说明功能性热身游戏、功能锻炼绳梯、功能性定向跑与有氧绳操等练习手段,有利于缓解聋哑高中女生紧张、愤怒和抑郁情绪,保持愉悦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2)聚合式运动干预后,实验组聋哑初中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两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教师的细心指导、重难点技能学习时的鼓励与关怀,以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等,有助于感戴行为的提升,形成感恩之言行。进一步验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性,参加有规律、实效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切实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4)建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各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加大对"特教生"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力度,依据其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选编具有趣味性、实效性的健身锻炼资源,充分调动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