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纽约时报》为研究材料,选取中美交流过程中影响清末中国形象建构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2年排华法案的修订、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和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对这四个事件的相关报道,考察美国对1900-1905年期间中国形象的建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解析背景,考察《纽约时报》视角下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处理过程中美国人清皇室和官绅的看法;以及“梅威良劫掠”事件中,美国人对“野蛮与文明”的大讨论,从中分析这一时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第二部分以190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后的舆论为线索,解析在“排华是否合理”、“排华是否可以在菲律宾、夏威夷实施”两个问题讨论中的中国形象。第三部分以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中国的表现为考察事件,通过《纽约时报》对博览会上中国馆和中国展品的评价,解析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中国文明样态;同时陈述美国对中国参赛官员和参赛华工区别对待的事实,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进而呈现“世界博览会”这种西方话语下的中国形象。第四部分以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分析背景,通过《纽约时报》对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美国公众和美国政府态度的报道,解读美国人对这一时期中国形象的看法。通过这四个议题的讨论,旨在分析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对华实施“门户开放”和“排华”的双重政策下,在中国对内推行新政改革、对外积极修好与列强关系、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现实中,美国人眼中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以期对1900-1905年转型期的中国有一个全新视角下的认识,并对当今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