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正式篮球比赛中,第一、第二节间休息和第三、第四节间休息时间为2分钟,第二节和第三节中间为中场休息,时间为15分钟,球员回更衣室进行休息、再次热身以准备下半场比赛。但此期间因为教练员的技战术部署等等原因,留给热身的时间较少。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热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频率为22-50Hz的振动训练能以较小的负荷,在较短时间内对肌肉的爆发力和肌肉力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和中枢系统的反应能力,对柔韧性、平衡能力和核心力量产生积极影响。现阶段,国内外大多数对振动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不同振动频率的影响,对于振动训练与各个专项的相结合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利用振动训练为专项训练服务,如何在比赛前的热身以及比赛期间的再次热身中最优化的使用振动训练,如何确定最佳振动训练频率、振幅、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目前尚无有定论的研究结果。本实验拟以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为受试者,在热身期间对其施加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观察爆发力与速度的变化,探讨在非疲劳和疲劳状态下,热身中加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度运动表现的影响。研究方法:招募10名北京体育大学二级运动等级篮球运动员为受试者(身高189.0±1.98cm、体重84.0±2.63kg,年龄22.7±5.17岁)。要求受试者无下肢关节损伤及软组织损伤,近一年无振动训练经历。实验分为非疲劳状态下以及疲劳状态下两种情况进行振动干预,受试者首先进行疲劳模型的验证,通过则进行后续实验。每名受试者共需要完成9次实验。疲劳模型为JD Chappell(2005)造模方法,该方法能够反映篮球专项运动后的疲劳。非疲劳状态下的3次实验,分别为非疲劳状态下进行30Hz振动刺激、45Hz振动刺激和无振动刺激,分别记为30Hz组、45Hz和对照组。振动刺激持续时间为1分钟、振幅为4mm、重复3组、组间间歇为1min,受试者采取半蹲位(膝关节角度保持120°)。实验前后测试受试者反向纵跳(countermovementjump,CMJ)和30m冲刺跑成绩。在疲劳状态下的6次实验,分别为在完成疲劳模型后进行30Hz、45Hz振动刺激和对照组,其中3次实验测试受试者纵跳和30m冲刺跑成绩,另外3次实验测试受试者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时的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和力值。研究结果:1.在非疲劳情况下:(1)实验后30Hz组、45Hz组的CMJ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1),也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P<0.05),但是30Hz组与45Hz组之间的CMJ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后30Hz组的30m冲刺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也显著少于45Hz组(P<0.05)和实验前(P<0.01)。2.完成疲劳模型后,表面肌电数据MF值、MPF值、MVC力值均呈显著下降(P<0.01),主观感觉RPE得分显著升高(P<0.001),表明受试者已经疲劳,造模成功。3.疲劳情况下:30Hz组和45Hz组的CMJ和30m冲刺成绩均分别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和对照组(P<0.01),但是30Hz与45Hz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非疲劳状态下,30Hz振动刺激能够显著提高30m冲刺和纵跳成绩,45Hz振动刺激能够显著提高CMJ成绩。2.在疲劳状态下,30Hz与45Hz振动刺激均能够显著提高30m冲刺和纵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