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入侵害虫红火蚁种群控制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9月底中国大陆发现红火蚁发生危害以来,组织多个单位,密切合作,开展科技攻关,综合应用了昆虫学、害虫防治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分子生物学、管理技术学等理论和方法,围绕着该虫种群控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这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应用昆虫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红火蚁入侵中国大陆,研究鉴别红火蚁和热带火蚁的PCR-RFLP方法和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微卫星基因的红火蚁分子鉴定方法,并应用基因多样性技术研究了我国和10余个国家、地区来源的红火蚁种群遗传结构的多样性及相似性、中国红火蚁社会型、单倍型及其地理分布。应用实验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红火蚁地理及局域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多蚁后型种群有效蚁巢局域空间变异规律,明确了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提出了计算红火蚁入侵时间长度、预测局域空间和大尺度空间扩张的方法,探明了我国主要的30余个地区红火蚁入侵历史和长距离扩散速度。采用植物检疫学方法调查、明确了中国口岸入境物品及国内调运物品传播红火蚁的风险程度,提出了降低传播风险的管理对策;开展了检疫处理技术研究,建立了货物调运诱集监测方法和检疫除害技术。应用实验昆虫学、群落生态学、害虫防治学、农药学等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红火蚁种群入侵规律、适应和扩展机制、雌性生殖系统发育规律、野外食物结构、与本地近缘物种之间关系及对华南地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明确了适于蚂蚁类群调查诱集饵料、诱饵最佳放置方式,建立了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了不同调查方法监测结果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的标准体系;研究了病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及其致病机理,设计寄生红火蚁的蚤蝇的监测装置,明确了两种蚤蝇对红火蚁、黑火蚁及两者杂交种的寄主偏好性,明确了海洋放线菌H41-23对红火蚁的杀虫活性成分;提出了评价药剂防治红火蚁效果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化学药剂对红火蚁作用的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出防治红火蚁的高效触杀和胃毒药剂,研究了药剂对蚁后生殖力的干扰作用、对种群的控制效果,以及环境残留效应,研制出专用防治药剂多个,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技术。制订了包括"红火蚁疫情监测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技术规程/规范,构建了红火蚁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华南地区多种生境的红火蚁种群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并在多个省区红火蚁发生地广泛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他文献
针对路灯集中控制不方便、信息监控不及时、人力巡检方式效率低等传统路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的路灯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
患者女,28岁,发现右前胸壁肿瘤7年,有慢性支气管哮喘病史。查体:右前胸部明显隆起,乳房后方可触及15.0cm×15.0cm×15.0cm大小肿块,上界达右锁骨下窝,余边界位于右侧乳腺边缘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一直是困扰其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血管弹
空间布局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即展陈内容和参观者,并立足这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其他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几
从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形势下林业企业实际,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管理路径与措施.
目的:对1例输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以及导致休克的药物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时药物使用情况,既往药品过敏史,用药合理性以及患者抢救过程综合研判。结果:
目的 自Haissaguerre等首次应用肺静脉隔离术以来,肺静脉隔离术已成功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但目前的病例数与经验远远不够,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在评价中;灌注消融导管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