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研究表明农作物中大多数重要农艺形状都是数量性状遗传,使得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定位和检测比较困难。然而随着分子标记的应用和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发展,在很多物种中这些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成为可能。我们利用遗传差异比较大的遗4155和临汾5071分别做父本和母本创建了含450个DH 系的遗传群体,利用其中的143个构建了含205个SSR 标记,28个连锁群,覆盖3141.2cM 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该DH 群体进行了2个环境(2003-2004年度田间试验地点为河南兰考和北京昌平)3重复的田间种植,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的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QTLs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地试验中,共有35个与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相关QTLs,其中在北京有17个,兰考有18个,两地共有的20个。其中影响株高的QTL 主要位于染色体2DL,5AS,分别能解释16%和17%的表型变异,其中在2DL 的与Barc159标记和位于5AS 的与gwm304-Barc186-gdm109-Barc165标记连锁的QTLs 在两个环境都能检测出来。北京地区9个与穗长相关的QTLs,其中在6D 染色体上的Barc70-Barc196附近的QTLs 可以解释穗长10%的变异;兰考地区共检测到11个与穗长相关的QTLs,其中有3个均可以解释穗长变异的10%以上,分别位于染色体1AS,2AS 和4DS;对于主穗粒数在两个地区都共检测到4个标记附近的QTLs,其中与标记Barc129连锁的QTL 位点可以解释穗粒数15%的变异,标记gwm368附近的QTL 可以解释穗粒数10%的变异。在这些标记中,Barc159同时与控制株高和主穗粒数的QTL 紧密连锁,gwm368同时与主穗长和主穗粒数密切相关。这些QTL 可能为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