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务院出台46号文件背景下,早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就提出:"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为了解经济新常态下体育消费现状、影响消费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体育消费主成分因子以及消费与年龄、职业、收入等相关性,为指导和调整体育消费提供参考、为我国体育消费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为促进体育消费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促进体育消费拉动内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68份,剔除无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份1312份,有效回收率96%,其中男性726人占55%,女性586人占45%,发达城市406份占31%,中等发达城市为421份占32%,欠发达城市为485占37%。回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对19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第一主成分和家庭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消费观念、个人体育特长有较强相关性,命名为个体差异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与闲暇时间、是否参与体育锻炼、朋友同事影响有较强的相关性命名为外界影响因子。第三主成分与社会环境、消费品价格、场地器材和体育指导、季节影响有较强的相关性命名为社会环境影响因子。第四主成分与追求时尚、体育明星效应、媒体宣传效应、日常生活影响有较强的相关性命名为心理需求因子。发达城市体育消费影响因子主要为外界影响因子、心理需求因子。中等发达城市影响因子主要为个体差异影响因子、外界影响因子。欠发达城市影响因子主要为个体差异因子、社会环境因子。研究显示:居民体育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收入在4500元是体育消费的拐点。体育消费结构呈现不均衡性,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占67%,其次是参与型消费占28%,信息咨询、博彩型消费占4.6%。我国参与体育消费群体10-20岁之间共169人占12.9%,21-40岁共419人占31.9%,发达城市略高。41-60岁共554人占42%,发达城市比例偏低。60岁以上共171人占13%,10-20岁和60岁以上所占比例较低,21-60之间所占比例为73.9%,为主要消费群体。小学117人,占8.9%,初中193人,占14.7%,高中180人,占13.7%,大专425人,占32.4%,本科以上393人,占30%。体育消费参与者学历层次较高,各地有差异。自由职业者最高30%,其次是公务员24%,学生、职工和退休人员分别为19%、16%和10%。研究结论:发达城市体育消费主要影响因子是外界影响因子和心理需求影响因子,闲暇时间、朋友同事影响是主要影响因素;中等发达城市主要以个体差异影响因子和外界影响因子为主,职业、家庭收入、消费观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西部欠发达城市个体差异影响因子和社会影响因子是其主要影响因子,人均家庭收入和消费品价格是影响其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在4500元是体育消费的拐点;消费结构不均衡,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西部城市竞赛表演业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体育消费主要以21-60岁之间的上班族为主,60岁以上人员体消费比例偏低;体育消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是主流群体,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群体以自由职业者最高,其次是公务员学生,企事业职工和退休人员最低。研究建议:1.为促进中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为扩大中西部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中西部城市倾斜。3.借助媒体进一步扩大体育彩票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鼓励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使消费者认识到投身于体育公共事业的光荣使命。4.全国中小学生人口占总人口的21%,潜在消费市场巨大,进一步开发中小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如举办体育夏令营、特于特长班、适合年龄特征的体育品牌用品等。5.进一步开发老年体育产业,增强老年人群体育消费意识和观念,推行健身养老、医体结合等方式促进老年体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