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西藏地区海拔高,但光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以及营养物质的积累。近年来针对不同区域陆续开展了气温和地温变化与小麦生长发育、适宜播期、产量、农艺性状等相关研究,有关不同海拔高度所形成的气温差异造成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土壤化学性质特征及植物生理生态等方面,而有关不同海拔高度对冬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海拔试验点的选择,解析不同海拔高度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海拔高度对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西藏拉萨(海拔高度为3641m)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试验田(海拔高度为58m)两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选用藏冬25、肥麦、201410等三个西藏地区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基本苗300万株/hm2。测定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子粒产量等指标。【结果与分析】(1)同一小麦品种在北京和西藏的生育期分别平均为260天和296天。表明,低海拔缩短了小麦的生育期;(2)同一小麦品种的株高和穗长在2个试点表现为,北京均高于西藏,其中肥麦和201410的株高、穗长在2个试点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藏冬25的株高在2个试点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2个试点的穗长差异不显著。肥麦和201410的穗粒数表现为,北京显著高于西藏(P<0.05),藏冬25在北京的穗粒数极显著低于西藏的穗粒数(p<0.01);(3)同一小麦品种在北京的产量、千粒重均低于西藏,其中肥麦和201410在北京的产量、千粒重极显著(p<0.01)低于西藏,藏冬25在北京试的产量极显著(p<0.01)低于西藏的产量,在北京的千粒重显著(P<0.05)低于西藏的千粒重。结果表明,低海拔增加了小麦的株高、穗长,但降低了产量和千粒重。【结论】西藏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北京地区种植,生育期减少、株高、穗长增加、千粒重和产量降低,其生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对小麦推广到不同海拔地区生产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