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属于典型的高湿热海洋大气环境,即高温、高湿、高盐雾、强辐射,自然环境严酷,该地区的腐蚀性分类分级超过了最高级C5级,研究适合该环境下服役的耐候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耐候钢是指通过添加少量合金元素,使其在大气中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其耐大气腐蚀性能为普通碳钢的2~8倍。耐候钢的大气腐蚀主要是在表面薄液膜作用下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因而薄液膜的形成、厚度等影响着腐蚀反应的进行。本文系统概括了Cl-浓度、光照、温度、湿度、干/湿交替时间比等多重环境因素对耐候钢在模拟南海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规律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耐候钢中P、Cu、Cr、Ni、Si、Sn、Mo、Al等合金元素对锈层的组成、结构和化学、电化学性能影响。而关于耐候钢腐蚀机理学说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从Vernon提出的"大气腐蚀锈层的相对湿度",到Schikorr的"酸再生循环"理论,再到Horton的"大气腐蚀锈层双层结构"理论,直至Evans的"大气腐蚀锈层电化学模型"理论,并经Stramann等加以完善,耐候钢的大气腐蚀机理模型才算比较系统完善。国外耐候钢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如美国的新一代高性能耐候钢HPS系列、日本的3%Ni先进耐候钢),从钢种开发到应用及设计施工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我国虽起步晚,但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实施,未来几十年对海洋耐候钢的应用发展将呈一个快速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