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这种信念对于维持人们的心理健康、控制感、长期目标追求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该信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结果。近年来研究者提出自我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二维构念可以用于解释结果的差异:多数研究指出自我公正世界信念更高的个体由于相信自己"善有善报"而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更高的个体由于认为他人"所得即应得"而做出更少亲社会行为。但是目前该方向的研究主要采用对如贫困人口、受灾群众等的捐款行为来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指标。本研究认为,这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和对象的局限性导致目前以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解释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都表现为个体具有一种出于自身好报而做好事的自利倾向,而忽视了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对于激发个体主动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作用。因此,研究一首先通过在实验室中告知被试为贫困生募捐的方式,测量被试的捐款金额来表示个体对贫困群体的亲社会倾向。结果表明自我公正世界信念显著正向预测捐款金额,他人公正世界信念显著负向预测捐款金额,在中国大学生被试群体中重复了前人的结果。而在研究二中,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汇"app收集在校本科生的志愿者服务时长,在扣除学生用于兑换毕业学分的时长后作为志愿服务水平指标。结果表明自我公正世界信念与志愿服务水平无显著相关,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与志愿服务水平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可能更多地受到他人公正世界信念的驱动,个体由于相信他人应当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中而去为他人服务。该研究结果对该领域先前的研究结果与理论提出了挑战,表明自我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在预测亲社会行为时的差异或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与对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