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利用与固持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通过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前茬作物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C)、大豆单作(MS)、玉米-大豆间作(CS))和施氮水平(N0,0 kg·hm-2和N1,150 kg·hm-2)对冬种黑麦草产量、碳氮累积及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N0,N1处理下的黑麦草鲜草量和干草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CSN1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分别增加了215.61%和158.46%。同时,CSN1处理下的黑麦草鲜草量显著高于MCN1处理,但干草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的种植模式对黑麦草碳氮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施氮显著影响了黑麦草地上部氮含量和地下部碳含量。从黑麦草碳氮累积量看,CSN1处理下的黑麦草地上部碳氮累积量均最高;相比MCN1处理,CSN1处理的黑麦草地上部碳氮累积量增加了32.88%和63.67%。施氮不仅促进了黑麦草碳氮吸收,还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玉米-大豆间作没有降低土壤碳氮含量,甚至在施氮条件下还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麦草鲜草量和干草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0.516和0.518,P<0.05),与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721、0.756、0.745、0.647,P<0.01)。黑麦草地上部碳、氮累积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537和0.576,P<0.05),与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888、0.845、0.756、0.674,P<0.01)。综合来看,前茬玉米施氮和间作均能促进后茬黑麦草碳氮吸收,但增加的效果施氮高于间作,且黑麦草和土壤中碳氮均具有较高的耦合性。红壤旱地冬种黑麦草充分利用了冬季光、热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壤碳氮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后茬玉米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