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损伤修复与肝脏疾病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胆道领域,基本的损伤修复研究显著落后于皮肤及胃肠道领域.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胆道的损伤修复的研究相对困难.但因其临床意义重大,人们对胆管上皮的病理生理学越来越感兴趣,胆管上皮的培育成功彻底扭转了这种趋势.在肝外胆管,损伤修复的不足、瘢痕、狭窄可压迫组织.在肝内小胆管,受损的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过度反应导致肝脏疾病,慢性感染和持续的损伤修复常可引起肝硬化及肝癌。

其他文献
1899年Halsted首次行壶腹癌局部切除术获得成功,但由于该术式切除范围有限、早期复发率高而一直未被广泛接受.1935年Whipple设计并实施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成为壶腹癌治疗的经典术式.但该术式创伤大,高危及高龄患者难以耐受[1-2]。
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由于易侵犯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导致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不高.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率仅为20%;联合侵犯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率达46%.由于肝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尤其对严重淤胆的患者,常温下阻断肝门时间更为受限.为提高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我们创用了低温灌注门静脉延长阻断门静脉主干时间,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并进行人造血管架桥重建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