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多年来因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佳,并总体呈下降态势,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此自1979年至2017年仅全国性相关政策、法规就颁发了286件,这些政策对于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青少年体育与体质健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在小学的实行情况,从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自身特点入手,对小学体质健康政策进行反思,以期对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者在小学有多年的体育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通过田野观察法获取了小学体质健康政策在实施操作中的真实状况。为了解更多学校对小学体质健康政策的实施情况,本研究对北京市8所小学的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专家访谈。针对测试标准中合理性存疑的指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查询其机理上的问题,找到替代性指标,并就其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1)现行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的测试方法和指标选取尚待完善。我国现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几经修改,已日益完善,内容方面与美国及欧洲多国使用最多的学生体质测试标准FITNESSGRAM2013更趋一致,但不可否认,该标准本身仍存在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误导学生锻炼甚至伤害学生健康。小学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仰卧起坐因其在动作后程对腰部压力较大、抱头易引起颈椎问题饱受诟病,研究发现,经改良的仰卧卷腹可较好地解决腰、颈部压力过大问题,而且在国内小学生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第二个存疑的指标是坐位体前屈,目前评价标准为柔韧度越大则成绩越好,这种判断标准令人生疑;另外,孩子们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经常出现腰椎过度后突的问题,这一状况显然对孩子们的体态健康不利。研究发现,对于健康而言,柔韧度并非越大越好,而应适度;单腿盘腿的坐位体前屈可较好地解决测试过程中腰椎过度后突的不良状况。第三,测试躯干力量(耐力)的指标仅有反映腹部力量的仰卧起坐,但无反映腰背部力量的指标,而目前多数小学生的体态特征表现为含胸驼背,因此有必要借鉴FITNESSGRAM2013,增加一项腰背部力量指标——俯卧被伸。(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客观,便于量化。由于可衡量的东西易被优先关注,客观、量化的特点,使得该测试在学校体育中往往受到格外的重视。在一些地方性体质健康政策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直接与学校考核和学生评优与升学挂钩;一些地区推出了按学校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排名制度。相对于既往的重文化轻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受到重视是好事,但如果学校体育的管理者认为学校体育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就代表着体育课的质量和学校体育的水平,则既不合理,也易起到误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意识与兴趣的培养、运动技能与知识的传授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体质健康,而且是保证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促成长期体质健康的保障。但相对于客观、量化的体质健康测试,此二者不便于量化考核,因此如果相关政策中对体质健康过于重视,则势必造成对学校体育中运动技能和兴趣培养的忽视,甚至因枯燥单调的体质测试练习而对体育心生厌烦,如此,长期来看反倒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3)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相对简洁,这便于进行施试,但也容易导致学校和学生以应试方式进行对待。尽管应试似乎已成为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并不罕见的现象,但文化课各科考试是从大量的学习内容中甄选题目,学生备考还是需要全面学习;但体质健康测试则按几项人尽皆知的固定的题目(指标)进行测试,学生并不需要全面地进行身体练习即可应对。现实中,体育教学按课程标准进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经常落后于针对体质健康测试开展应试体育教育的学校。如此下来,岂非形成老实人吃亏的逆淘汰机制。针对学生体质测试易于应试应付的缺点,应该加强过程性监控,即监控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活跃程度。过去这一过程性监控受制于技术和成本难以施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可利用可穿戴电子健身设备来完成:通过心率监控运动强度,通过活动时间、运动距离等监控运动量,从而实现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个体身体活动状况,学校掌握全体学生的体力活动状况,教委掌握各校的学生体力活动状况。研究结论:(1)现有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进多年改进,较为合理,但尚有提高完善之处:仰卧起坐可改为仰卧卷腹;坐位体前屈改为单腿盘腿的体前屈;增加背部肌群的力量耐力测试。(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客观、量化,易在学校体育中受到格外的重视,但学生体质健康需要学生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相应的运动技能、知识的支撑,因此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警惕过于重视体质健康测试而忽略运动技能和兴趣培养。(3)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简洁,便于测试,但也易于被应试对待,因此应通过可穿戴电子健身设备监控学生个体及学校总体的身体活动状况,增加过程性评价以更好地监督和促进学生进行锻炼。